第四十九章 矿洞风云

一方面是帝国阴谋下家族的倾覆,另一方面则是保罗个人宿命的纠缠。从小到大,保罗总能在梦中看到沙丘原住民弗瑞曼人女孩契尼,而种种迹象表明,他很可能就是那个能够解救苍生的“天选之子”。在第一部的最后,失去了父亲的保罗凭借自己的力量赢得了弗瑞曼人的尊重和接纳,他跟随他梦中的女孩走向沙漠深处,也走向自己既定的命运。

即使从这“半部”剧本都可以看出,被称为“太空歌剧”的《沙丘》虽然是科幻作品,但却有着明显的西方古典式的叙事套路。这也决定了《沙丘》电影的独特风貌——星际真正中夹杂着宫廷之变,一个发生在公元一万年的“王子复仇记”。

4:公认的难拍,影像化过程被戏称“大师坟场”

若《星球大战》借鉴了《沙丘》,为何早早在大银幕流行的却是《星球大战》?其实早在1971年,制片人亚瑟·P·雅各布斯就已经买下了《沙丘》的影视改编版权,考虑到片中的不少元素跟阿拉伯世界相近,他心目中的执导者是拍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大卫·里恩。但可惜的是,仅仅两年后雅各布斯就因病去世,版权也因此转手给了一家法国财团。

第二位差点拍了《沙丘》的导演,是执导过一系列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他甚至为影片请来了大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给后者的片酬高达每分钟10万美元。音乐制作则邀请了著名的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但这个伟大的计划最终只被拍成了一部名为《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的纪录片,《沙丘》本身却并没有拍成。原因不难猜:佐杜洛夫斯基对于这部科幻片设想太超前了,当时的电影技术并不能承受。

最终,第一个拍成《沙丘》的是大卫·林奇。他这部电影付出良多:一年半的时间写剧本,长达七个月的拍摄期,并且为它放弃了执导第三部《星球大战》的机会。但到了最终剪辑阶段,他跟制片方产生了矛盾:他想分成上下两部,但对方坚持要求拍成一部,最后林奇气到用化名来署名,以此拒绝承认这是自己的作品。而妥协后的《沙丘》在1984年上映时也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惨败。之后接近30年,没人想再拍《沙丘》。

如今的丹尼斯·维伦纽瓦,显然比大卫·林奇和再之前的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更幸运:一方面,今天的电影技术已能呈现足够丰富的人类幻想;另一方面,拍过《降临》《银翼杀手2049》等科幻口碑佳作的他,也已经在个人经验上做好了接受更高难度挑战的准备。更幸运的是,当维伦纽瓦像大卫·林奇一样提出要拍成上下两部时,新的制片方立刻就答应了。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维伦纽瓦之前的作品《降临》还是这次的《沙丘》,他都擅长抓住其中的文化核心而非表面的异域风情。

IMDB网站上,《沙丘》如今的评分高达。此外,原著作者之子布莱尔·赫伯特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维伦纽瓦的版本将被他永远视为改编《沙丘》原著的“权威”。

5:去影院感受,IMAX版或是打开《沙丘》的最好方式

如何欣赏这一版《沙丘》?去电影院。最好能选择IMAX版本。

维伦纽瓦的一切镜头语言都为观众彻底沉浸于那个沙漠星球做好了准备,观众必须真正“进入”,才能感受到那个世界的独特美。

身体可以长达400米的巨型沙虫,是很多人看《沙丘》原著时就颇为着迷的一种外星生物。它对有规律的声音特别敏感,能够在沙下迅速前行,然后探出头来吞没一切。但在维伦纽瓦的版本里,该生物的亮相更多带来的是一种震撼而非恶心或恐怖。这也是在维伦纽瓦在处理片中的飞行物、香料采集车和各种建筑时所采取的美学倾向,它们大多带有一种无情的肃穆感,在IMAX的镜头里,以一种客观的宏大和刚硬来衬托人类的渺小和脆弱。

汉斯·季默的配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季默甚至拒绝了老搭档克里斯托弗·诺兰《信条》的邀约,来为《沙丘》配乐,即使相比维伦纽瓦,诺兰的作品向来更受大众欢迎。显然,季默更无法拒绝参与一部“史诗”而非“巨制”。

最后,观众还需要一点耐心。《沙丘》确实不及《哈利·波特》或《星球大战》那般老少皆宜、第一部便高潮迭起,但有时候换换口味,感受一下反套路、反高潮的电影,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观众评论

“笨重沉闷”还是“美到失语”?

鬼脚七:汉斯季默小金人+1,维伦纽瓦封神进度+20%,对原作的取舍很合适,甜茶的表现也比想象好,保罗厄崔迪前半段的纤细感和后段的转变都拿捏到位。原著党满意。

夏树:奇观轰炸,设定控超级满足,尽可能地还原了小说前半部分的世界观和剧情(因为小说太长了所以只能拍到这个篇幅),摄影和构图真的美到失语。这是一部看了会由衷觉得“电影能被发明出来真是太好了”的作品。

蕉叁鱼:我常常不理解常人对史诗的定义。

躲:通篇笨重沉闷,看得人精神涣散,到后半部分就开始频繁摸手机。

爱做梦的女孩儿:十分钟可以讲完的故事,用了一百五十分钟……

孔府小鱼:观众们在插科打诨的流行商业软科幻喜剧和勉力为之,总缺一口气的小成本科幻电影的困境里挣扎多年之后,的确难得地收获了一部科幻史诗。整部电影堪称巨大物恐惧症患者的灾难,无论是太空还是厄拉克斯广袤的沙漠场景,对渺小人类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现在全心期待后续,拜托原班人马搞快点。

纬三十四:其实拍得不像未来,倒是很像过去,遥远的过去。有一万年前那么久远。未来感不多,历史感反而很重。

某妮:提高电影逼格的几点小技巧:低饱和度、粗粝滤镜、昏暗调色、巨物恐惧、广角留白、晦涩台词、悲怆主调、汉斯·季默。

(评论摘自豆瓣)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