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矿洞风云

哪怕是用人命来填,杰森今天也要把晨星矿洞全部占领。

…………

三天后。

曾经的深谷被谢昌命名为希望之谷。

这是谢昌命名的,他认为这个深谷不能一直没有名字,必须要有一个名字。

因此叫做希望之谷。

下面的不用看。凌晨我改过来。

“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两个半小时的《沙丘》即将落幕,保罗梦中的女孩终于走进现实,并对他说出了全片最后一句台词。而观众们则开始在社交网络写下对这部改编自半个多世纪前科幻巨著的电影的直接观感——

“一盘散沙,直接想睡觉。”有的人说。

“这是一部看了会由衷觉得‘电影能被发明出来真是太好了’的作品。”有的人则这么说。

《沙丘》到底怎么样?从上映时的分一路升到如今的分,显然在豆瓣为《沙丘》打分的18万人中,更多的人并不认为它是“一盘散沙”,尤其是原著粉。毕竟从上一部失败的改编到现在,人们等配得上《沙丘》的电影已经等了37年。

1:首周末票房,不低但也未成“爆款”

“老套”“冗长”“几乎没有剧情”“神神叨叨的预言和梦境”“想不通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未来,打仗竟然还用冷兵器互砍”……在那些不喜欢《沙丘》的观众心目中,这部电影的“毛病”简直太多了。但是,有更多的人给了这部作品高分。在该片的豆瓣页面,《沙丘》的评分好于86%的科幻片和81%的冒险片。

谷/span与其口碑争议相对应,《沙丘》的中国内地首周末票房为亿元——不算低,但也明显未成“爆款”。事实上,从其首映的10月22日开始,《沙丘》便始终排在单日票房排行的第二名,低于早已上映大半个月的国产战争片《长津湖》。

在北美,《沙丘》的成绩委实不错。该片首周末票房高达4010万美元,远远高出预期,更创下了华纳兄弟电影在疫情期间的最高周末票房纪录。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在该片于HBOMAX流媒体同步上线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对比中国票房,《沙丘》在大众层面存在中西文化差异显然是不争的事实。

2:原著地位高,《星球大战》也借鉴了它

《沙丘》原著作者是出生于1920年的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他一生创作了二十三部长篇小说和五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为成功的便是1965年开始出版的《沙丘》系列小说。而最后一部《沙丘终结篇》,他完成于1985年,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作为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科幻作品,《沙丘》到底好在哪?

《图书馆杂志》如此定位该系列:“《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曾将《沙丘》与金庸小说进行比较:“《沙丘》在故事的生动复杂方面,同金庸的小说有得一比。但《沙丘》又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这里面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生态学、未来学等等,更把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目的放在一个宇宙的尺度上进行思考,这个规模恐怕又是金庸所不及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认为,另一部更广为人知的科幻巨制系列《星球大战》大量借鉴了《沙丘》。事实上,《沙丘》作者赫伯特本人就持这个观点,他直接把《星球大战》斥为“搬上银幕的漫画书”,还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尽量克制自己不起诉它。”

但跟《星球大战》乃至其他同时代科幻作品不同的是,《沙丘》是一个没有电脑也没有机器人的世界。这与后者的故事设定相关——在主线剧情开始之前,人类就已经与“会思考的机器”进行过一场关键的战争,并且通过打败后者摆脱了AI的控制和奴役。因此,对于不知道这个背景故事的人来说,《沙丘》的科幻世界似乎显得没那么“科幻”,因为它跟人们所熟悉的那种充满AI的未来世界的认知是相悖的。但无疑,《沙丘》实现了科幻作品的其中一项重要使命——对人类世界在不同路径上的发展进行畅想。

3:王子复仇记,电影只拍了首部的一半

目前上映的《沙丘》,从剧情看只是拍了该系列首部的一半。故事从保罗的梦境开始,影片结束时少年“梦醒”,成长才刚刚迈出艰难的第一步。

在保罗生活的未来宇宙里,星球与星球以帝国统治的形式联接。男主人公保罗作为厄崔迪家族的继承人,奉帝国之命,随家人前去接管阿拉基斯星球——这个满是沙漠的星球,又名“沙丘”。阿拉基斯的重要性在于它出产银河系最重要的物质——香料。但是,野蛮的哈科宁家族统治了阿拉基斯星球多年,他们并不会轻易放手。这一切背后还有皇帝的算盘——他有意纵容哈科宁家族对厄崔迪家族出手,以削弱双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