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立石事件时,需要在历史与灵意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立石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具体过程;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救赎隐喻,如“十二”这一数字所象征的神国完整性,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神的救赎计划。
五、应用与当代意义(步骤10)
1. 个人层面
在个人层面,我们应当学习以色列人立石纪念的行为,建立自己的“属灵纪念碑”。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详细记录下神在我们生活中所行的大事小事;也可以制作感恩清单,将神的恩赐一一罗列,以此对抗属灵健忘症,时刻保持对神的感恩和敬畏之心(诗77:11)。
在家庭信仰教育方面,我们可以效法“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的问答模式(申6:20 - 25)。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为教材,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家人尤其是子女讲述神的故事和他的伟大作为,让信仰在家庭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2. 群体层面
教会作为信徒的群体,应当成为可见的见证。在建筑艺术方面,十字架、彩窗等元素可以被视为现代的“石头”,它们装点着教堂,同时也指向福音的核心,提醒信徒神的救赎之恩。在社会行动中,教会开展的慈善事工就如同“活石”,通过实际行动彰显神的爱(雅2:14 - 17),让世人能够通过教会的行为,感受到神的存在和他的慈爱。
鼓励老少配搭,促进跨代同工。就像4:6 - 7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样,教会中的老一辈信徒拥有丰富的信仰经验,而年轻一代则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两者相互结合,能够避免代际断层,使教会在信仰传承和发展中保持活力。
3. 文化挑战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在解构权威的后现代文化中,一些人试图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尤其是救恩历史的真实性。然而,我们应当坚持“救恩出于犹太人”(约4:22)这一客观事实,坚信神在历史中的救赎行动是真实可信的,以此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也面临着记忆方面的挑战。碎片化的信息削弱了人们的深度记忆能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创作信仰故事、短视频见证等,将这些作品作为“电子石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传递信仰信息。
总结
《约书亚记》第四章是一篇关于信仰记忆的伟大宣言。其神学核心在于,神的作为需要被铭记、传颂,这些历史事件构成了群体身份的根基。在当代社会,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在个体与集体层面构建起“纪念生态”,让每一代人都能深刻理解并回答:“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因为它们见证着那位曾分开红海与约旦河,至今仍活着的神,他的救赎之恩贯穿历史,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