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再到后来,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打败,此后领地开始缩小并分裂,退到乌桓山一带的称“乌桓”,退到鲜卑山的称“鲜卑”,二者一南一北。
在古时候,北方游牧民族的名字让人眼花缭乱,有时他们叫匈奴,有时又叫鲜卑,后来又叫柔然、羌、契丹、女真、突厥等,有些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读,然而它们却不停地在历史上出现。
那么,这些游牧民族是从何而来,又是谁给它们命的名,活跃在什么时期?接下来,老遥就来简单介绍下这些游牧民族。
一、匈奴
从史料记载来看,早期出现的游牧民族是匈奴和东胡。自商代时起,这两个部族就出现了。
“匈奴”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战国策》,而在甲骨文中,“匈”的字样形似弓箭,这恰好和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相对应,加上匈人总是南下侵扰,所以中原就将其比作野蛮的下等人,名匈奴。
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认为,匈奴是夏朝后裔中的苗系,他们也是炎黄子孙。
还有一说,尧舜时期的山戎、荤粥、猃狁,商朝时的鬼方、獯鬻,春秋时期的狄、戎,战国的胡,都是后世所称的匈奴,这些称谓,大多指代尖嘴獠牙的动物,这可能和匈奴人的长相有关。
二、东胡
“东胡”一词同样见于东周,当时匈奴自称为胡,东胡人又居住在匈奴以东,所以史书就将其称为东胡。从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
秦朝末年,东胡逐渐壮大,其首领还曾向匈奴要求领土。但到后来,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打败,此后领地开始缩小并分裂,退到乌桓山一带的称“乌桓”,退到鲜卑山的称“鲜卑”,二者一南一北。
三、乌桓和鲜卑
从汉武帝之后,不可一世的匈奴遭到大汉王朝的全方位打击,匈奴也由此走向了分裂,逐步分成了留居在漠北的北匈奴,和效忠于东汉的南匈奴。
时间来到东汉末年,在东汉、乌桓、鲜卑和南匈奴的夹击下,北匈奴已经半死不活,因此只能往更远的地方迁徙。
后来,乌桓被曹操所灭,南匈奴也编入了曹魏政权,但北边的鲜卑却在无人的角落悄悄发育,一连吞并了乌桓和南匈奴的领地,给中原带来了巨大威胁。
可没过多久,鲜卑内部就开始“部落离散、相互征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