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宛如一条巨龙横卧,西起昆仑,蜿蜒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的大别山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绵亘千里,傲然矗立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它被尊奉为华夏文明之龙脉,恰似大地的脊梁,撑起了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自秦汉以降,直至隋唐,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无疑是天下之根基所在,长安更是那闪耀着帝国光辉的核心之都。为了将统治的触角有力地伸向巴蜀以及长江流域,打通蜀道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抉择。在漫长的岁月里,南北人民怀着对交流与融合的渴望,历经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如同蚂蚁啃骨般,将秦岭蜀道一点点地开发出来,这一条条古道,便是他们用汗水与热血书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从关中平原跨越秦岭,深入汉中、巴蜀之地,分布着七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蜀道,其中声名远扬的便有四条,自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道。
陈仓道,起于陕西宝鸡,终至汉中,因秦汉时期所设置的陈仓县而得名。在秦岭北侧,散关如同一座巍峨的巨人,牢牢地控扼着山川形势,故而此道又称散关道。遥想楚汉相争之时,刘邦采纳了韩信那惊世骇俗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策,大军从陈仓道汹涌而出,势如破竹,一举击溃三秦王,成功占据关中,与巴蜀之地连成一片,仿佛是在历史的棋盘上落下了一枚定鼎乾坤的棋子,为其日后问鼎天下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这条陈仓道,作为联通西北与西南的交通大动脉,川陕之间的汉中至凤县段,至今仍沿袭着古陈仓道的路线。然而,陈仓道至宝鸡后,与西安之间尚有漫长的距离,就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前行,尚未触及心脏,因此,它并非汉中至西安最为便捷的通道,恰似一位长途跋涉的旅人,虽走过了千山万水,却仍未抵达最终的目的地。
褒斜道,位于陈仓道之东,其北起眉县斜水谷口,南至褒水,故而得名。诸葛亮挥师出川北伐之际,多次选择这条道路,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深深的辙印。褒斜道的距离相较于陈仓道更为近捷,然而,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之间,还有一条更为神秘且距离更短的骆谷道。
骆谷道,北起陕西周至县的西骆水谷,南至傥水,所以又被称作傥骆道,其全长 240 公里,在秦岭的所有古道中,犹如一把短小精悍的匕首,以最短的距离贯穿南北。公元 244 年,曹魏大将军曹爽气势汹汹地伐蜀,便是选择了这条骆谷道,大军如潮水般涌入,企图踏平蜀汉;257 年,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江淮地区发动叛乱,姜维敏锐地抓住战机,出兵伐魏,兵分两路,其中一路便是从骆谷道和褒斜道同时进发,犹如两条奔腾的蛟龙,直扑曹魏腹地;263 年,曹魏精心策划了灭蜀之战,钟会等人率领大军,同样从骆谷道和褒斜道翻越秦岭,两路大军如同两把利刃,南下直取蜀汉。然而,骆谷道虽距离较短,但行走其间,却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一路上,需先后穿越西骆水、黑水、湑水、酉水、傥水等多条河谷地带,仿佛是在穿越一道道鬼门关。同时,还要翻越各河谷之间的十八盘岭、秦岭主脊、兴隆岭、牛岭等数座高耸入云的秦岭山峰,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野兽出没无常,每一步都仿佛是在与死神共舞,危险至极。
到了唐朝中晚期,骆谷道却迎来了它的极盛时期,而这背后的原因,竟是为了供皇帝逃命所用。“安史之乱”如一场狂风暴雨,瞬间将唐朝的国力摧残得断崖式衰落。每当京城发生兵变或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唐玄宗便如惊弓之鸟,带着后宫佳丽和群臣仓皇南逃巴蜀,而他们所选择的路线,正是这条距离最短的骆谷道,而后转金牛道进入成都,以求一时之安。当时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尾坡,而是被胡姬带领着三千精骑如神兵天降般救走,她们沿着褒斜道、金牛道一路狂奔,最终奔至川西义子江浩然的军营中,而后大唐的美人中少了一个杨贵妃,多出一个湘夫人,她成为江大帅的大夫人,从此,杨贵妃消失在历史的茫茫迷雾之中,只留下一段段令人唏嘘不已的传说,为这条古道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如今的周城公路(陕西周至县至城固县),大致沿袭了骆谷道的路线,仿佛是历史的幽灵在现代社会的投影。不仅如此,从西安至汉中的飞机航线,也大致沿着骆谷道飞行,仿佛是天空中的飞鸟,沿着古人的足迹翱翔,穿越时空,连接起过去与现在。
《三国演义》中曾记载,当年魏延献上一条奇计,便是要走子午道,直取长安。子午道,从长安南门启程,一路向南延伸,古人以南北为“子午”,又因这条道路穿过子午谷,故而得名“子午道”。子午道全长 420 公里,虽然比 240 公里的骆谷道要长,但其优势在于能够直通长安,就如同一支利箭,直插曹魏的心脏。比起其他几条秦岭古道,“无需换乘”,这便是魏延心中那直捣黄龙、一击致命的妙计。然而,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直出子午道,所要面对的便是曹魏在关中的大本营——长安。长安城墙高大坚固,粮草充足,如同一只沉睡的巨兽,防御力极强,想要攻克,胜算微乎其微,这便是诸葛亮拒绝此计的缘由。兵少则难以取胜,兵多一旦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犹如一场豪赌,赌注便是整个蜀汉的命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玄宗时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让杨贵妃品尝到新鲜的荔枝,从岭南运送荔枝至长安,为保持荔枝的鲜嫩,“红尘一骑”飞驰在子午道上,直达长安。于是,子午道便有了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别名——荔枝道。如今,西安至四川万源的西万公路,便是沿着这条“荔枝道”的路线修建而成,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现代的道路上继续滚动,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
陈仓道最为遥远,褒斜道居中,骆谷道最短,子午道直通长安。当我们漫步于每一条古道之上,仿佛能够看到先人的身影在岁月的长河中穿梭,听到历史的回响在山谷间回荡,感受到那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此行必定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宛如探寻到了一座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宝藏。
唐朝驿站,盛世背后的信息脉络:在唐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众多的驿站如繁星般点缀其中,不少驿站因形形色色的历史事件而声名远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看似奇特的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唐代驿站制度的奥秘,一旦揭开这层面纱,便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与必然。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空前盛大,其疆域广袤无垠,万里河山皆在其统治之下。为了有效地统治这片辽阔的疆土,确保政令如疾风迅雷般畅通无阻,唐朝廷对驿站的设置和管理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仿佛是为庞大帝国的身躯构建起了一套精密的神经系统。
驿站的设置依循一定的规则,唐承前代之制,“凡三十里置一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亦会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有所调整。在都城附近,驿站分布更为密集,大约十至二十里便设有一驿,宛如都城周围的卫士,紧密守护;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驿与驿之间的距离则可能相隔上百里之遥,仿佛是散落在边疆的孤独灯塔。据《唐六典》卷五记载,天下的驿共有 1639 所,其中陆驿 1297 所,水驿 260 所,余外则是水陆相兼的驿。不过,这仅仅是开元时期的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兴衰起伏,驿站的数量也随之有所增减,或增设,或改设,如同历史的潮汐,不断冲刷着这片土地上的交通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