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水库也能带来诸多好处,储蓄河水预防旱灾,调节水流防止洪涝,还能将河水引向黄土城,用于给水碓提供动力和灌溉周边农田。
而且泾水那头虽然建不了水坝,却可以挖一座围堰分流,将来万一碰到旱灾,渭河蓄水减少时,可以立即调转上下游,将泾水通过运河引到渭河来,既能够保持运河水量,又能灌溉沿途农田,可谓一举多得。
“有格局!”方选听完,连连点头,“不愧是给两千人公司写十万人PPT的男人。”
在农业时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此前搞土地改革清查田产户口时,方选和李思惕就探讨过,以奋威郡的领土面积,极限条件下只能承载不超过十万人。
首先是已有的耕地,城西和西北方向到渭河的这一大片平原,城南丘陵以及夹杂的小片平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片区域共有一万顷土地,其中良田比例接近八成,产出了刚好够全郡四万人口的粮食。
后来方选收拢流民,在城东开荒,根据李思惕的预测,花费三年左右时间,可以将整个谷地开辟成耕地,大约会有一万顷的面积。
一般而言,一顷土地勉强够一户人糊口,但方选主政以后,推行联产承包并且废除了所有苛捐杂税,让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再加上郡府专门设置了农事机构,推广曲辕犁等等举措,这些都能够提高粮食产量。
如此一来,又能多养活不少人口。
但是满打满算,即便是没有天灾的丰年,奋威郡也只能养活十万人。
过去奋威郡一年种两茬粮食,秋天种植小麦,来年春夏之交时收获,然后立即种植黄米或者粟米,等到秋天收获,接着又得赶时间秋耕,种下来年的小麦,如此循环往复。
但是建成运河后,情况可就完全变了。
有了足够的水源,春播就不必再种植耐旱作物,而是可以种植水稻。
水稻的产量比粟米高出五成,即便是去掉麸皮,依旧比粟米的采收量大不少,而且口味上也是大米占优,只是加工起来会更麻烦,不过到时候只要建造足够的水碓,这就不是问题。
如果这个工程顺利完工,那么奋威郡就有一半多的耕地可改为水田,立即就能多养活几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