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不想,太子紧接着又发下了第三条令,鼓励民赈。
三条法令一出,南方又有九王所在的殷家军压阵。一时间,很快便扭转了局势。
再加上,也不知是不是太子一心为民,感动了苍天,南方受灾地区居然下雨了。
这场旱灾出人意料地平复下来。
庆皇算是退了个寂寞,只是他当初逃跑了,再想反悔回来,也已经来不及了。
如今满朝文武,皆是认定了太子的才干,只等着他登基帝位,开创大庆盛世。
庆皇没办法,只得屈居太上皇之位,却又不甘心,就此放下手中权利。
好在太子够孝顺,也了解他的心思。但凡朝堂之上,大小政物,都要拿来与他商量。
还经常以身体不好为由,把奏折给他批。
太上皇握着玉玺,这才安下心来。果然这儿子没有选错。
另一边,当初太子颁布了诸多法令,鼓励民间义赈的仁义之士。县志也写了,名牌也立了。许多仁商都与有荣焉。
太子却觉得还不够。
陈宁宁当初说得简单,厉琰快马加鞭报了上来。太子与谋士多番商量,便想把民间义赈这件事做到底。
于是趁着太上皇60岁生辰,太子便想着把那些在义赈中表现突出的仁义之士,统统招进宫中,给太上皇祝寿。
名义上说是为了太上皇祈福。实际上,是鼓舞那些民间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