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这层皮吸引来了大量粉丝,获得大量热度,省去了厂商买量的一大部分操作。
i的天然优势之一就是角色,策划将角色做成卡牌来给玩家养成,根本就不需要怎么琢磨,原著已经把角色立在那了,有些甚至连技能和文本都不用设计,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
做成卡牌之后,当然就是塞进卡池,明面设有概率,实际明码标价。
这些已成了漫改游戏的基本操作。
粉丝是无脑的也是理智的,太喜欢一个作品,为了一个角色甘愿付出许多。
精力,金钱都是最廉价的。
漫改游戏自然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除开赚钱,能做到还原原著的漫改游戏在粉丝心中已经是良心了,不过大部分漫改游戏只是敷衍罢了。
随便做做几个过场动画,几个剧情文本就完事了。
曾经的《镖人》改编的一代又一代的手游便是典型。
停留在表面,游戏自然活不长久。
挂羊头卖狗肉是最终的伎俩。
如果有的选择,顾一良不会选择将《进击的巨人》的游戏改编放出去,前世的他已经被这些游戏耍过不止一次了,这次能轮得到他自己做主的话,他不想做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除非
人家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漫画都能改编成游戏的,就像《进击的巨人》就很难改。
连类型都很难确定,意义太深刻,角色虽多,但没有属性维度可以设定。
巨人这个能力也很难用什么皮去套下去。
而且读者的类型大多爱思考,无脑氪金的类型显然不合适。
强改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顾一良估计《进击的巨人》的漫改游戏还早着呢,现在没必要考虑这个。
接下来就是漫画改编动漫的厂商,到场的动漫厂商有些多,这是自然的。
俗话说的好,漫画动漫不分家。
有些公司这两个业务还是一体的呢,店后生产漫画,店前改编成动漫。
dance这个漫画行业的龙头老大,每年产出的优秀漫画i那么多,是各大动漫厂商的香饽饽,dance年会怎么可能不来,正是商谈业务的大好时机。
最后就是电影行业的厂商了,动漫改编成真人版电影的个例不是没有,但是很少,大部分都是出剧场版的形式后再去电影院上映,而这剧场版形式的电影,基本业务都是动漫公司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