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延和何宴面对镜头。
方延:“我们最终觉得代号k和大作家是同一个人。”
何宴:“双重人格。”
方延:“对,双重人格,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大作家。他们是同一个人,带血的刀是一个人格想要杀掉另一个人格,原本代号k是主人格,大作家是副人格,所以坟墓上的字才是‘代号k的父母合葬之墓’,而我们所有人就是以代号k的视角进入了这个故事里。”
何宴:“新闻里不是说过吗,一个人的人格可能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别。”
方延:“至于那个儿子,是代号k臆想出来的,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信件和出版书都是代号k双重人格写出来的,他想要让‘大作家’人格消失,所以‘大作家’最后一封信说自己胃癌晚期,相当于告别。主人格代号k潜意识觉得‘杀掉’副人格太愧疚,就时不时冒出副人格以借钱的名义出现。”
何宴:“最后他意识到自己拥有双重人格,离开了草房。”
-
骆咏琦和宣怡这组的情况不容乐观。
她们第一天出去找线索,只找到了一封代号k写到一半没有寄出去的信,信上内容大概是感谢大作家的指导,认为大作家可以给他四岁大的儿子偶尔送送礼物,小孩子都好哄。
以及,在草房前,她们掀开杂草堆,发现遍地都是血迹。
“我和宣怡找到的线索不多,但应该还是还原一部分故事的。”
“首先,主人公名叫代号k,他是被人追杀来到了这里,此后隐居深山进行创作,得到了他崇拜的大作家的指导,大作家有个儿子,年龄应该很小,和大作家关系不怎么样。”
至于不亲近的原因,她们当然不知道。
“录节目的第二天,也就是故事里的十多年以后,代号k出版了书,大作家患胃癌去世了。我们找到了一张报纸,报纸报道大作家去世,把所有的钱都捐去做了慈善,这说明后来寄信的人不是大作家,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是他儿子。”
“亲爹没有留下财产,儿子就把主意打到了代号k身上,冒充大作家,寄信找代号k借钱,最后代号k不堪重负,不想借了,就离开了草房。”
工作人员笑问:“照你们的说法,这个时候代号k知道寄信的人是谁吗。”
骆咏琦和宣怡对视了一眼,不太确定地说:“不知道,否则他不会借。”
-
沈听河和季闻夏这边讲述的故事是最丰富的,当然,也是最不像个悬疑故事的。
没有凶杀案,没有双重人格,一切都按照最符合现实的逻辑去推测。
沈听河是这个故事的主讲人,季闻夏就在一旁听,顺着他的逻辑走。
“故事开端,男主人公代号k是一个作家,他患有抑郁症,不喜欢接触人群,所以在偏僻的山里独居,甚至出于抑郁症的缘故试过『自杀』,不过最终没有『自杀』,把刀丢到了山里。”
“他喜欢写小说,给出版社寄过手稿,但都被退回了,没能成功出版,而大作家看见了他的小说后,非常欣赏他,就经常给他寄信,指导他写作,如同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