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当奋战,克‘平壤’,北上荡平‘辽东’。”刘仁愿不加思索地首先道。
“刘郎将言之有理。冯侯大军尚需时日,攻城不可断,军心不可怠。”副大总管林运,跟着表明心中所想。
紧跟着,几位大唐将领相继附和。
作为统帅,贺兰敏之当然很清楚,大唐将领们言战,除了确为所想之外,消耗两国降兵才是根本,此原也为谢、冯二人昔日策略。
只不过,此等事情,难以放置明处。
贺兰敏之不动声色,转首看向弥植,问:“弥将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播,如今情形,不知该当如何?”
弥植本为“百济大将军”,归顺大唐后,继续受到重用,弥氏一族,更有多人得封赏,加之其弟弥渡,与冯宝数度“合作”,忠于大唐之心可鉴,是贺兰敏之心里,为数不多可信之人。
然此时,此地,此刻,弥植却不知当如何回话。
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继续攻城并不明智。
“平壤”城坚,兵力充沛,粮草充足,以常规手段猛攻,不仅耗费时日,且伤亡难以估算。
但若以其他方面而言,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消耗不可控的兵力。
许久之前,弥植就发现,大唐在使用兵力的时候,有意无意间将一些桀骜不驯或首鼠两端的将领送往最前方,尽管战后奖赏等一应不缺,然这些将领麾下军卒,却是战损严重,不少将领麾下已无人可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虽说大总管贺兰敏之屡次表明“补充兵力”,但都只流于形式。
此事,弥植不难猜出,虽谈不上多认可,却也无抵触。毕竟非同族,指望大唐能够全部善待,那也不可能。
弥植本不想参与,奈何贺兰敏之当众询问,不说自无可能。
稍经思虑,弥植以一名纯粹军人将领的口吻,提出三点建议。首先,继续攻城,但力度减弱,以降低伤亡;其二,派出兵力,征集粮草,以保证大军用度,降低粮道不稳带来的影响;最后,放松围困,给“高句丽”以兵力不足,伤亡惨重之假象,寻机野外用兵。
哪怕贺兰敏之对于军事谋略并不是很擅长,也能听出来,弥植所言甚是。且兼顾军务与联军内部事宜,可谓“万全”。
只要能够继续攻城,以达到消耗兵力作用,林运并不反对弥植所说。
其实,当初冯宝和谢岩离开“百济”时,与林运都有过长谈,除去各种商议与设想,都提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即借战事,以灭“不臣”。
林运当然不知道谢、冯来自千年之后,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人权”的概念,所以,让他俩下死手处置一些可能隐患,实在有些“心理障碍”,只能变着法子来。
而在谢岩和冯宝看来,贺兰敏之身上,公子哥气息颇多,一些“肮脏”的活计估计也搞不好,林运就成了最合适人选。
事实也证明,经历过“波斯”困苦的林运,全无大唐文官的“满口仁义道德”,行事狠辣,手段老到,在其不动声色地推动下,前前后后,近十万“百济”、“新罗”联军被送入黄泉路,只是他觉得还不够,再消耗一部分更好。
所以,只要能够攻城,林运并不在意其他。
于是乎,贺兰敏之麾下大军,开始轮番上阵,猛攻“平壤”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