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草动
大和殿内。
晨光依旧透着几分清冷,百官皆垂首肃立,众人皆知,今日大理寺、都察院将回禀花州刺史钱崇礼贪腐一案,不少人心怀忐忑,生怕这把反腐之火莫名烧至己身。
李景炎龙袍加身,端坐于上,面色冷峻,双眸隐含怒意,手指有节奏地叩击扶手,打破寂静:“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都御史,钱崇礼一案,查得如何?”
大理寺少卿,上前一步,清了清嗓子:“启禀陛下,臣等奉旨联合查办,经多日彻查搜证,钱崇礼贪腐属实。其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前后共贪墨赈灾银十五万两有余,克扣河工饷近八万两。致使花州堤坝修缮不力,每逢汛期险情不断,百姓受灾惨重。证据确凿,人证物证俱在,其府邸亦搜出大量不明来历财物。”
都察院右都御史紧接着补充:“臣等还发现,钱崇礼与当地豪商勾结紧密,诸多账目皆有猫腻。那些本应造福百姓的款项,被他们层层瓜分,行径令人发指。”
李景炎怒拍龙椅扶手,震得朝堂嗡嗡作响:“哼,如此恶贼,罪不容诛!传朕旨意,钱崇礼等主吧犯官员,即刻革职查办,斩立决,抄没全家,流放边疆,永不许归!涉案相关豪商,一并严惩,资产充公,以儆效尤!”
“陛下圣明!”群臣齐呼,声震殿宇,只是各自心思各异,不少人额上冷汗隐现,暗自警醒。
“启禀陛下,”工部尚书此时出列,“江北赈灾诸事进展顺利,周边郡县协同得力,赵钱孙李四家豪商亦按旨意出物出资,人力调配充足。如今江北耕地已大部修复,农具、种子均已发放到位,百姓已陆续开始春耕,虽艰难,却也重燃希望。”
李景炎微微颔首,脸色稍缓:“甚好,继续关注,不可懈怠,务必保江北百姓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遵旨。”工部尚书退回队列。
未等众人稍松口气,负责南方河道疏浚的官员急奏:“陛下,南方河道疏浚工程遇阻。虽人力、资费已按计划调配,然近日暴雨连连,河水暴涨,多处河段施工艰难,淤泥清理速度大减,照此下去,恐难如期完工。”
朝堂上一阵骚乱,李景炎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下令:“增派人手,日夜轮岗,务必克服困难。再从周边调集经验丰富的工匠,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赶在大水来临之前完工!”
那官员诺诺称是,退下。
此时,宰相季海生站了出来:“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奏。如今朝东征大胜,吏治刚有整顿之势,臣以为当趁热打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官员“考成法。”考核新政。定期核查官员政绩、廉洁情况,赏优罚劣,方可保我朝吏治清明,长治久安。”
李景炎,略作思索后道:“季爱卿所言甚是。朝会后,各部将商议后考核细则,呈朕审阅。”
“臣遵旨。”季海生退下。
李景炎扫视群臣,目光威严:“众卿,当下我朝虽内忧外患,但只要君臣同心,必能渡此难关。朕望尔等各司其职,莫要负朕信任,莫要负百姓所托。退朝!”
群臣拜服,待皇帝离去,才缓缓散去。大和殿外,日光穿透云层,洒下几缕希望之光,而朝堂内外的风云变幻,仍在这历史的洪流中,滚滚向前……
——————
退朝之后,皇帝李景炎回到御书房。
他缓缓在御案后坐下,手指轻轻揉着太阳穴,试图缓解紧绷的神经。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章显得格外沉重,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方百姓的期盼或是棘手难题的陈情。他随手翻开一本,是关于南方河道疏浚受阻后,周边郡县受灾隐患的详细奏报,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李景炎的眉头又深深皱起。
看完后独自静坐,他的思绪仿若脱缰之马,不由自主地回想着登基以来的种种布局。
自登上皇位那一日起,这江山便似一副千疮百孔却又暗藏玄机的棋局摆在他面前。初登基时,朝局动荡,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吏治腐败丛生,民生亦是凋敝不堪。
而如今,东境平叛胜利结束,总算拔掉了一颗扎在帝国边疆的大刺,可李景炎的心中却未有太多轻松之感。他深知,这场胜利不过是暂时缓解了外患,军队内部积弊已久,若不彻底改制,日后必成大患。旧有的兵制下,军官吃空饷现象屡禁不止,士兵缺乏训练,装备陈旧落后,打起仗来全凭一腔热血,毫无战术章法可言。
想到此处,李景炎缓缓起身,踱步至墙边悬挂的巨大舆图前。手指沿着帝国边界缓缓移动,从东境的崇山峻岭,到南方的江河湖泽,再到北方的广袤平原,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数百姓的生计与期望。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都城附近的几大军营标识上,心中渐渐有了一些盘算。
“陛下,龙涎茶已备好。”太监总管小福子轻声在一旁提醒,声音里透着几分小心翼翼。
李景炎微微点头,端起茶盏轻抿一口,滚烫的茶水却难熨平他内心的波澜,放下茶盏,站起身来,踱步至窗边,望着窗外御花园中初绽的花朵,目光却透着坚毅: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