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陆司铭同意嵇昌的帮扶,进入太学,那么一定程度上,他就会被归纳为太学的第二类学生。
这类学生,不像第一类,是靠真才实学,考进太学的,又不像最后一类,自身有强大的背景。
他们唯一倚靠的,只有和大儒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才华。
如果陆司铭有才学,且盛名在身,他或许可以同意嵇昌的建议,去太学进修。
学习的同时,可以扩展更好的人脉。
但偏偏从科举角度上来说,他没什么真才实学,他应付起院试最基础的论策,就已经很吃力了。
如果直接进入最高学府……
无疑是把现代一个才接触学习的小学生,送入清北……这都不能叫做拔苗助长了,完全是自讨苦吃。
以及真正的丢人现眼……
所以——
“学生自己的水平,学生自己清楚。”陆司铭道,“学生的基础很差,若不能考上秀才,进入太学……
只会累及先生的名声。”
学圈里的大儒名人们推荐学子,可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