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经过片刻深思后,年轻的统帅从震惊和兴奋中清醒过来。他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幸运捕获了一位顶级将领!这种满足感实在令人心旷神怡。在他的心里,这个新人未来将极大帮助到自己的家族。

“其实你是得到了宝物,”关麟心中暗想。“如果早知道他是谁,我或许会让自家三姐与他缔结婚姻呢!”

历史上能够坚守一座孤城、抵挡诸葛亮强大攻势者少之又少;郝昭正是其中之一。仅凭千余人便阻挡敌军数万兵力,硬撑到援军抵达的例子,三国中恐怕只有郝昭。

当提到攻防能力,人们常想起那些着名的将领。但说到防御,特别提到的几个名字里就有郝昭的身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防守陈仓的奇迹,无人能出其右。

关麟最终站起来表示决心,“你们都明白,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是我们最坚固的支持。”

(章未完)

第二六〇章 待归鸿,善念不阻仁心之路

现在虽然是乱世,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却仍带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高出身、好背景的人被视作风清月朗之选才俊,意味着具备光明前途。对于一个叔叔希望将侄女嫁给出身优越者,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习祯反对这门婚事的时候,众人多倾向于同情和支持他的观点。

即便如此,并非所有人都站在习祯一边。有人如云旗公子和他的谋士,则表现出对年轻战俘郝昭的体谅与支持。同时也有一些人在旁观着,饶有兴致地看着这场戏的发展。

这时,“我们都知道郝昭德性问题,出身也成疑,”关麟站出来发言道。“那么,一个被认为没有出身或背景的年轻人是如何升职为统领上千兵卒的军官,又怎值得我们父亲亲自过问婚事并见证呢?”听到“部曲督”和“统领千人”,文氏明显一惊,意识到眼前这位青年实为真才实干之人。

习祯有些动摇,但他反驳说不知道原由。当然,他明白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为了招降这批降兵。但是,为了避免触及某些忌讳话题,他并未点明这点,只是反问道,云旗公子怎么会需要向他解释这些缘由?

关麟回答得坦率而幽默:“的确如此,但文氏宗长老大人也该了解这一点。”

随即他将正在请罪的郝昭拉进大厅,并对所有在座之人发表了他的看法:“我们都是来自历史悠久世家的后代们,也许并不都是最为优秀的,但至少不会有多少是从卑微起点成长而来的战士。比如我的父亲就是个例外”。

说到这里,二将军关羽忽然感觉有些尴尬,但也承认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在他年轻时,如同如今的郝昭一般年纪之际,关羽不过是在帮人家看护家园而已!

(章节完)

张麟的声音再次响起,“各位都是传承世家,肯定也听说过,一个平民百姓,一个普通的武人,在军队里能成为队领或千夫长,需要多大的能力?想象一下我们江州的千夫长们——我的五弟、三姐、二哥……尽管武艺高强,如果没了我父亲的身份背景,别说当上千夫长了,即使当上百夫长都难上加难!这足以说明,此人能在江夏军中脱颖而出,难道不足以证明他才能出众吗?”

话语一出,在场众人从张飞开始纷纷点头。

“能够升任队领就已不简单了,何况这名江夏士卒还在文聘部下效力。若单靠个人本事达到这样的地位,岂止是出众;必定受到了文聘的认可和器重。众所周知,文聘被誉为‘江夏铁壁’,防守之术堪称一绝,进攻能力虽不及防守。郝某学得其两三成真传,对我们江州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吗?北方曹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不论出身。难道……我们要因为门第的原因,放弃这样的优秀将才吗?”

“说得对。”不待众人回应,张银屏已然拍掌叫好,为张麟“造势”。

马良也微微点头。

关羽眼眸眯起,暗自忖道:“熟悉的论调,果然舌灿莲花。”

“且看这位……”张麟接着说,“族长您说得不错,婚姻大事不可马虎。然而判断真假不能仅凭表象,更要看背后的初衷……大汉以孝治天下,郝昭更名是为了欺骗联姻吗?不!他是为了隐匿身份,确保老母在边境安稳度日。如此忠诚孝顺的人,会是欺世盗名之人吗?这与我们的道德观不符。”

这一次更多人的开口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