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就能看出的是烟和酒,烟是中华牌的,酒则是茅台。这两样显然都是为了田福军准备的。

其次是一卷布料,一卷好看的花布,质感显然优于传统棉布。

“二婶,这卷花布是的确良材质的,给你们和晓霞裁几件衣服。”李安然后又朝田润叶使了个眼色,示意她把布递给二婶,“二婶,这的确是的确良,很好的料子。”

“这种布的特点是非常耐用、耐磨,不容易变皱,清洗起来也简单,快干,并且几乎不会缩水,不需要熨烫就能保持平整。这是城里化工厂的新产品,外面根本没有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好布料。”

的确良是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产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引进了大量化纤生产设备,从而掀起了一股“穿着革新”的浪潮。

在南方,最初的“的确良”并不这样称呼,而是称其为“的确靓”。不过由于方言的不同及当时粤语的非主流地位,北方人们不明白“靓”这个词的意义,便逐渐改称“的确凉”。

尽管被称为“的确凉”,但人们穿起来其实并不觉得凉快。它是属于涤纶纤维制作的一种布料,虽然有着耐穿、耐磨、不易变形和快速干燥的优点,但是透气性较差,夏季穿着会感到闷热不舒适,让人感觉比天气本身还要热。

即便如此,由于其众多优点,“的确良”这个名字还是沿用了下来。

在“的确良”刚推出时,也就是现在,它的价格远高于普通棉布。这种布料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产量受限,不是有钱就能买的。能穿上“的确良”衣服的通常是官员或知识分子,普通人极少有机会接触到这种布料,如果家里有一件“的确良”做的衣服,那是非常有面子的事,让人感到格外荣幸。

当时正值计划经济时期,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票证,买布需要布票。那时人们几乎不买成衣,都是自己买棉布来做。可是,正常情况下分到的布票根本就不够做一套衣服,有孩子的家庭往往把新衣服留给孩子穿。由于孩子的身体长得快,消耗的布料很多,但布票不足,只好买回纺布。回纺布是指将旧布破碎后再重新纺成纱、织成布,不需要布票,但质地很不牢固,容易损坏,穿上后容易感到粗糙和不适。

与之不同的是,“的确良”虽然价格较高,但所需的布票较少,国家为了推广这种化纤布料以弥补棉花的不足,减少了很多所需布票。加之这种面料比棉布更耐用,能满足人们对衣物的基本需求,因此受到很多人的欢迎。直到八十年代末,仍有人将“的确良”服装作为婚嫁彩礼的一部分,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由于“的确良”是一种新面料,像原西县这样小的地方自然不常见到。不过徐爱云这样经验丰富的家庭主妇只要用手一摸,就能辨认出这块优质布料。而且田福军在县里算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听说1973年军队新发放的军装就是用“三元混纺布单衣”制成,这种布料俗称“的确良”或“三合一”。他还知道这种“三元混纺单衣”每套平均售价18元,是原斜纹布单衣(7元)的两倍多,相当昂贵。

如今好了,人家买布都是按尺论,李安然带来的“的确良”布料就像商城里成匹的布料,一整卷放在包里,再加上其他物品,难怪那个包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