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昊就这么在来自于洪武六年的朱元璋之魂的注视下,行云流水的写下了大帝成长计划第五条的抬头。
由于林昊刚刚写完,墨迹未干,以至于那几个字在烛光之下,还有些反光。
可即便是有那么点反光,也绝对达不到刺眼的地步。
但这几个字在朱元璋看来,却是刺眼无比!
“大帝成长计划第五条:必须削藩???”
朱元璋恶狠狠的瞪着这几个字,满是不解的怒道。
他刚要瞪着林昊开骂,林昊就继续行云流水的书写了起来。
他为了不错过这最为关键的内容,还是选择暂时压制怒火,静下心来看林昊围绕着‘必须削藩’四个字,所写的内容。
片刻之后,林昊就写完了整本奏疏。
而这围绕着‘必须削藩’四个字所展开来写的内容,除了列举历史上藩王叛乱的实例,以证明封藩制度的弊端之外,最主要还是讲述削藩的方法。
而他林昊所写的削藩方法,也可以用‘温水煮青蛙’五个字来形容。
林昊写完之后,就开始趴在桌子上小憩。
而站在一旁的朱元璋,却是再次逐字逐句的看这围绕着‘必须削藩’四个字所写的内容。
就那些藩王作乱的历史实例来说,也确实很有道理。
他之所以强势施行封藩制度,也不是一点不知道藩王制度的弊端。
就算他读书再少,也知道汉朝的七国之乱,和直接导致五胡乱华的八王之乱。
他之所以在知道藩王制度的弊端的情况下,还要强势推行,除了他坚信他老朱家的子孙不会乱来之外,还有那么点出于无奈的意思。
大明得以开国,靠得还是淮西勋贵那帮骄兵悍将。
大明开国之后,兵权实际上还是在这些勋贵们的手里。
开国的将军,不同于王朝中期的将帅。
很大程度上,他们这张开国将帅的脸,就是行走的兵符。
为了从他们手里拿回兵权,他只有把儿子们全部分封出去,再一人给他们三个卫的兵力,作为直属护卫。
哪怕他这一辈子只有十来个儿子,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儿子,从勋贵们手里拿回三四十卫的兵力。
一个卫的兵力,在满配的情况下,是五千六百人,四十个卫的兵力加起来,就是二十多万人!
他朱元璋通过藩王制度,直接就可以让二十多万人马,成为他这个皇帝的直属兵力,他就不用惧怕其他的东西了。
他朱元璋放心了,也就可以让这些老兄弟们,都有一个好的结局。
这在他看来,就是最好的办法!
至于藩王制度的弊端,只要他家的好大儿朱标在,就完全可以无视这些弊端!
毕竟朱标这个大哥,完全可以说是弟弟妹妹们的大半个爹!
他相信在朱标的运营下,他既可以收回藩王们的兵权,又可以让弟弟们好好的生活。
在他看来,他的计划堪称完美。
唯一不完美的便是,朱标竟然会死在他的前头。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趁着林昊小憩,看着‘必须削藩’四个字,认认真真的思考了起来。
“允炆是标儿的嫡长子,咱的嫡长孙。”
“允炆削藩能成吗?”
“那些家伙会看在咱和标儿的面上,规规矩矩的让他削藩吗?”
“如果林昊站在允炆这一边,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可允炆能削藩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那看着林昊的目光之中,就再次有了一抹怀疑之色。
片刻之后,朱元璋就当即眼前一亮。
“不能削藩,坚决不能削藩!”
“这满朝文武归根结底,也大多都是趋炎附势的外姓之人。”
“如果允炆一旦削了藩的话,咱老朱家的手底下,可就没有兵权了。”
“到了那时候,他林昊想要取而代之,咱老朱家的子孙,只怕连‘清君侧’的本钱都没有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咱就说他为什么把这一条,命名为‘必须削藩’呢!”
“他就是为了借允炆的手,减除允炆的羽翼,然后再放放心心的取而代之。”
“本来嘛!”
“老二他们和允炆的关系,虽然不如和老大亲,但也是他的叔叔,无论怎样也不会看着允炆被外姓奸臣欺负!”
“不错,他想要毫无顾忌的取而代之,就必须削藩!”
朱元璋自以为是的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他那看着林昊的目光,就再次变得比刀锋还要锋利了。
可还不等他开口骂林昊,他面前的场景,就再次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