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建立培训中心,奠定龙头老大的地位!

陈元中随即表态:“我也赞同,这个加工厂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王学昌则道:“这样一来的话,耳农只需要专心种耳就行,省心省事!”

这个加工厂没人有异议,也在许承安意料之中。

但是许承安需要的不只是镇政府批,还得往大了批。

开厂的土地,得镇政府出面帮忙才行,这个可不是许承安有钱就能随便买的。

改革开放后,上面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和地方经济的控制,鼓励地方自主发展经济。

于是,私营企业和厂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头。

要开企业或建厂,那就得用地。

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量土地被征用用于开厂,尤其1984至1986年期间出现了第一轮土地征占高峰,同时乡镇企业也开始崛起,这些企业通常由村集体或农民个人创办,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和资源进行生产。

不过,现在才1983年,要办乡镇企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许承安要搞个大项目,镇政府才会批并给你征地。

加工厂能开是板上钉钉的,许承安如今要争取把这工厂的规模批大点,地也征收多点。

不过,这样一来的话,得有更多的名目才行。

“感谢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我厂子里开一个黑木耳技术培训中心!”

三人惊讶:“培训中心?”

许承安点头:“对,王站长平时事忙,得搞各种农作物的科研和技术推广,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在黑木耳上,我也希望能替农技站分分忧,所以我打算开个培训中心,只要是想学习黑木耳栽种技术的人,我都欢迎随时过来接受培训课!”

这次王学昌率先赞成:“许知青这想法好啊,你这黑木耳栽培技术比我高多了,如果你能亲自上课的话,一定能教出最好的学员,就是让你费事了!”

技术不如人,他也没什么不敢承认的,毕竟自己也不是专门研究黑木耳栽种,不是啥丢脸的事。

相反许承安这么做还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否则这黑木耳项目一推广,很多屯子的人都得学,农技站这边得花不少时间和精力。

“不费事,这也是为了我自己的加工厂,以及阳平镇农业经济发展尽点微薄之力嘛!”

许承安笑了笑,继续说道:“我还打算在培训中心里建学员宿舍和学员食堂,毕竟这培训课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得花上一周左右时间学习,而有些村屯离镇子比较远,每天早出晚归,来来回回也麻烦,还浪费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