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放任你,无非是我舅舅不愿在政绩上抹黑罢了!”

还有我这条小命不想丢,千方百计好话说尽这才求得自家舅舅高抬贵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你罢了!

陈海言语之间,直接把朱远这些时日以来做得所有努力与谋划贬得一文不值。

甚至贬低到一种随手可灭的程度。

别说当事人,任谁听到这般侮辱人的话,想来都会心生怒火,恨不得拍案而起,好好痛揍对方一番出口恶气。

而身为真正当事人的朱远,此刻却一言不发,神色淡然静静听着陈海的话。

他没有反驳,也没法反驳。

毕竟陈海说得的确是真相。

历史上农民有过多次起义造反,像陈胜吴广、张角、黄巢、刘福通、李自成……

简直多不胜数!

但最终这些人还是败了。

而原因就在于,身为造反基本盘的农民们实在是太容易满足了。

他们不像世家弟子一样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大多数人只要有几亩薄田,能吃上饭不至于饿死,便会心满意足。

对于农民来说,除非被逼到一定的程度,若不然敌人能提供所说的这一切,己方自然会离心离德,徘徊在溃散边缘。

而心一旦不齐,最终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随便一吓,就要作鸟兽散。

虽然朱远看似很有底气,其实他自身也面临着这个难题。

知府若是用出这釜底抽薪的一招,他当真不好招架。

看到这或许会有人问,按照这个说法,造反岂不是永远不会成功?

毕竟对方给点好处,自己这边就要崩溃了,又该怎么和对方打?

其实事不是这么算的。

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一旦数量达到某种地步,以前适用的道理,便再也行不通了。

举个例子,知县面对上百饥饿灾民,完全可以派人将其围困起来,活活饿死他们。

因为这点人数闹不出事来,知县自然不需要在意。

灾民人数达到千人,围困就不行了,这些人若是饿到发疯,真动起手来,官吏们全部填上也扛不住,所有就只能分粮诏安。

而灾民人数若是上万,分粮这招也用不了了。

毕竟知县拿不出这么多粮食。

向上申请调粮?

饿肚子的灾民可不会给你调粮的时间!

和地主商人借?

谁不知道借钱的才是大爷,真借给知县,谁知道他到底什么时候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