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结果没有任何惊喜和意外,这一天并没有在山上找到任何可能存在古墓的迹象。
别说是古墓了,这些山头基本上都是岩石,连个坑洞都没看到。
直到临近傍晚,我们也全部都累得脚底生疼,双腿发酸,背着沉重的登山包压得双肩都快垮了,才在山里找了个稍微平坦,视野开阔的地方搭起了两个简易的帐篷,提前准备了点干柴留作晚上生火用。
两个简易帐篷,睡我们七个人。
准确的说应该是六个。
包无事提前先睡,到了后半夜就留他守夜望风。
在这深山里,防止被人发现只是次要,主要是防止夜间活动的野兽偷袭,尤其是野猪,一出现就是拖家带口的一大群。
随着夜幕降临,日月轮班,山里的气温也是骤降,跟白天相差了接近十度,再加上山里一到晚上就起风,我们搭的简易帐篷被吹得猎猎作响,升起的篝火也是火苗乱窜,感受不到一丁点的火焰温度,。
这户外深山到了晚上的条件就是这么恶劣,空气湿度大,无论穿再多的衣服,就像是魔法攻击一样,该冷还是冷,时不时还从远处传来几声不知名的兽吼声,以及乌鸦的丧叫。
要是到了夏天就更难受,不仅空气沉闷燥热难耐,蚊虫更是比吸血鬼还疯狂,点蚊香都没用。
所以干这一行,不仅要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还要有很强的户外生存能力。
否则的话就只能在山脚下、野树林,荒土坡去刨刨无名小墓。
说到户外生存,杨家俩兄弟就很擅长,他们俩说是出去给我们弄点野味尝尝,没过多久就抓了一条蛇回来,而且还是提前开膛破肚了,用匕首分段,穿在木棍上直接烤,手法也是非常娴熟,这一看就是没少在山里干活儿。
二叔一边拿着烤蛇肉,一边趁着篝火的光,研究着从浅册璧上拓印下来的内容。
虽然今天第一天并没有任何的收获,但是我们也有了点经验。
以这里的山地风貌来看,干越王墓埋在山顶上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老胡的那套风水术也派不上用场。
因为风水是从西晋时期郭璞撰写的《葬经》开始提出的,春秋时期只是有风水这个概念,并没有运用到墓冢的选址上。
所以二叔觉得,大规模的盲找行不通的话,还是要从浅册璧上‘霞光映斗’这四个字里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