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红寡妇伊莎贝拉

红寡妇伊莎贝拉

弗兰西抵达前线后在教廷监军索达诺的帮助下迅速掌握了兵权,他的侍卫昂泰拉还痛打了北罗大公的私生子易登一顿。北罗军方面借故全线撤离,索达诺担心后方起火于是去追易登打算劝说他不要报复。另一方面弗兰西也在法兰军主力抵达后组织了一场军事法庭,专门审判这场斗殴事件。

法庭上双方唇枪舌剑,汇聚在邦纳顿的联军士兵和归乡难民可算是见识了法兰式的法治精神。但最后法庭还是宣布昂泰拉有罪,但惩罚却是罚款三枚法兰金币禁闭七天。这可算是让已经离开的易登更加名誉扫地,从此易登就成了整个北伐联军的笑柄,但此事也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隐患。随后弗兰西下令全军出发,前往更前线的绝望海南岸集结。

绝望海南岸是联军北伐的前线的物资枢纽,也是渡过绝望海向旧都进军的出发地。这里驻扎着大约三千联军,其中就有法兰军皇家骑士团的一个步从营。他们由骑士团副团长之一冯.霍恩将军领导,在自由城骚乱之后顶替了回国的黑森禁军负责前线补给工作。联军大部队抵达后,由于弗兰西是联军统帅,于是将法兰部队全部交给了冯.霍恩指挥,同时下令第二天大阅部队准备渡过绝望海。

清晨大批的部队在南岸集结。上午晨时,弗兰西全副战甲没戴头盔,英武凛凛的骑在同样全副战甲的‘疾风’背上来到了阵前。帕里斯子爵高举三角金百合皇家骑士团旗,昂泰拉则高举象征弗兰西的‘红白底蓝十字金龙’旗。他旁边的福莱则举着加了‘圣教世界大元帅’字样圣教会教皇旗,梵妮小姐举着象征克利夫兰的白底交叉十红字三叶草旗。

四人并排站在大队的最前方,两边依次是参战军的圣教会战斗修女的白底交叉红剑旗、洞狮佣兵的黄底回头红狮旗、护教军民团的白底红火炬旗、乞丐军的麻布白叉旗等等五颜六色的旗帜。这每个旗帜都代表了一支部队,弗兰西简单数了数足足有二十多面。如此庞大的军队负责的指挥系统真的让人头大。

随后各部队依次列队通过主席台前,然后又回到各自列队的位置。参加大阅的部队大概占了总数的一半,都是全副武装的作战部队。弗兰西也换上了皇家铸造局最新为他打造的盔甲,这盔甲被打造出来后还专门送往法兰大教堂,被清教派主教们集体加持过,王室的御用工匠为盔甲增加了很多镀金装饰。让弗兰西比之前显得更加英武华丽。

由于法兰的萨尔州山区盛产‘白铜’,这是一种含铜、镍等多种元素的混合金属。它比普通钢铁更加坚固耐锈,因此常被拿来铸造法兰金币的外环。后来白铜产量增加,法兰也将这种金属加入了铸造盔甲的钢材之中。由于耐腐蚀能力较好,法兰出产的盔甲不易生锈,也就不必涂漆和浸油。所以法兰的盔甲经常就是银光闪闪,在一众因为浸油而变得黢黑的盔甲中非常显眼。

弗兰西走下阅兵台骑上同样全副铠甲的战马疾风,骑士和战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镀金的装饰和丝绸披风上金线刺绣的金百合图案熠熠生辉。将士们看到主帅的飒爽英姿无不振奋异常,纷纷铆足了精神挺直胸膛等待检阅。弗兰西策马前行,来到众将领面前。冯.霍恩子爵和特蕾莎大修女也都骑上战马跟在了身后。

这两位分别代表着法兰军和教廷的战斗修女两支实力最强的部队。弗兰西一夹马肚,疾风抬起前蹄一声嘶吼,然后箭一般的跑向了列阵的大军。一行人飞驰过排列整齐的联军方阵,弗兰西高举右手紧握拳头每经过一个方阵都会‘吼!’的大吼一声。这个方阵的士兵们就会高呼“统帅万岁!圣教万岁!!”

这次弗兰西可算是在大军面前出尽了风头,联军士兵们也都无不欢欣鼓舞。可就在大阅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有传令兵上前报道:“报告统帅!大营东侧发现大批军队逼近!目前离大营有二十法里,看人数至少有近万人!对方军容整齐看起来不像是邪教徒的部队。”

大家一听这个消息顿时一片哗然,整个圣教世界诸国联军不都齐聚在这里了么?而邪教徒和萨特的军队不是早就在碎骨原和恐怖丘就已经被重创了么?怎么可能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这么一支大军呢?而且还是出现在绝望海的东侧,要知道绝望海东侧是一片荒原啊,往东五百法里才有塞述人部落出没,圣教世界军队都是从南方北上的啊!

冯.霍恩子爵一听马上请示道:“殿下,要不要整队列阵准备迎敌?我们的一刻钟内就能准备完毕!”

弗兰西镇定的摆摆手说道:“我们这里驻扎了对方数倍的兵力,如果对方真是来着不善应该也不会贸然攻击。万人的部队可不是小数目,东面比较近的几个塞述诸国都是小型城邦没有这个实力,所以我疑惑的是这支部队到底是哪家的。”

冯.霍恩于是提议道:“那请殿下批准,我带个骑兵连队过去抵近侦察一下!?”

小主,

弗兰西正在考虑,突然又有新的传令兵来报:“报告统帅!侦察兵看到东边的军队以步兵为主,队伍中间夹杂着少量骑士。士兵们大多披着灰袍,有点像是前些日子一起作战的灰狗军!”

“灰狗军?”众将领听到这个消息都惊了。灰狗军不是调回去平叛了么?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如果他们是走正常路线,应该是走阿拉贡至大公堡的西方大道,一路往西南再从卡拉北上,走一个大弯过来。那么上一定要经过河口镇、罗林、卡拉、提帕切、邦纳顿这一路几十个大小市镇,前线绝不会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