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鲜卑清扫任务持续了两个月,在5月中旬彻底终结,此时联通并州和草原的铁路通道也已经完全修建好,百姓的大迁移终于开始。
段尘暂时并没有占据并州的心思,辽东的土地他还没有开发完,占据并州,只能是多个累赘,还不如继续移民填充。
早在5月的并州大迁移之前,赵云就相继横扫北方,接连迁移过来了30多万鲜卑草原部族进驻辽东,蒙古人被段尘安排到了西部,继续搜寻逃亡的鲜卑人。
至于说蒙古人逃跑?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跟随汉军北征之后,当辽东人和当鲜卑人,答案一目了然。
迁移的鲜卑人,段尘专门与早就归附大汉的东部鲜卑做了区分,这部分异族并不分配土地,而是先行安排一些矿区,开发区工人佃农等工作,需要五年之后,经过重新评定才能够得到汉籍。
对,就是汉籍,无论是高句丽,还是鲜卑,虽然私下会有所区别称呼,但在辽东都会强制统称为汉。
段尘要用某种土地为核心的阶级矛盾,来解决复杂的民族矛盾。
诸如蒙古人,鲜卑人,往后的其它民族,除了汉人,都不会直接分配土地,而是先行考察,而这便形成了辽东的第二阶级。
两个阶级实现区分,某种程度上,也会转移走某种民族的目光。
特别是对于鲜卑来说,将东西部鲜卑进行分层,这点至关重要。
草原上,赵云饮马瀚海,之后回归。
而在并州,关羽也做了最后的收尾工作,依靠百姓审查,将其中十恶不赦的鲜卑人直接砍杀,而后收拢并州民心。
等待铁路修好之后,开始逐渐安排汉人移民先行迁移,从5月初边开始,一直持续到了6月,并州北部剩余的大概80多万汉人已经全部迁移完毕。
一州半数以上土地,几个大郡的汉民全部聚集仅近80万百姓,也足以见并州被摧残的可怕了。
至于剩下的鲜卑,几场大战过后,加上后续的清理,存活下来的也就20多万,其中还包括没被砍杀的妇女儿童。
在段尘安排下,并没有前去辽东,而是前往镇北城,成为草原的第一批属于辽东的原住民。
草原地区天然适合牧业发展,而且资源丰富,未来的段尘肯定是不可能放弃这片地方的,如今也算是尽早做布置。
大战自2月开始,持续到6月,消息早已经传遍了天下,辽东军收复并州,饮马瀚海之事,广为传颂,也给了在北方对峙的袁绍极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