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匡冷笑:“大丈夫死则死矣,岂能畏首畏尾?”
他命人打造一口棺材,摆在厅堂正中,对下属道:“明日我便抬棺上殿,拼死一谏!”
翌日朝堂上,高肇正与太常卿刘芳争执权量之事。
“刘大人所言极是,当依此议。”
高肇斜睨众人,语气不容置疑。
元匡挺身而出:“荒谬!
此议分明有误,高肇指鹿为马,欺君罔上!”
高肇脸色骤变:“元匡,你胆敢污蔑本官?”
魏主皱眉:“朝堂之上,岂容喧哗?”
元匡毫不退缩:“陛下,高肇专权乱政,若不严惩,国将不国!”
高肇阴冷一笑,转身对魏主道:“元匡目无尊上,当治其罪!”
不久,弹劾元匡的奏章如雪片般飞来。
其中一份,赫然出自曾为御医、现升任中尉的王显之手。
“又是高肇的爪牙!”元匡愤然道。
魏主最终下旨,免去元匡死罪,但将其贬为光禄大夫。
朝中权贵愈发嚣张,祸乱骤然而至。
一日,魏主之弟京兆王元愉在信都起兵,竟公然称帝改元。
“高肇谋逆,弑君篡位!”
元愉振臂高呼,“本王不得已,只得起兵讨贼!”
消息传至洛阳,朝野震惊。
“荒谬!”
高肇怒拍桌案,“元愉竟敢污蔑本官?”
魏主亦惊疑不定:“元愉素来恭顺,怎会突然造反?”
侍从低声道:“陛下,此事蹊跷,恐怕……”
魏主挥手打断:“传旨,即刻发兵平叛!”
然而,元愉为何铤而走险?
说讲起来,也有一段隐情。
先是魏主元恪对待兄弟颇为友爱,常让弟弟们自由出入皇宫。
他们同吃同住,亲密无间。元愉从护军将军升任中书监,入宫值班成了家常便饭。
“陛下待我们兄弟如此宽厚,臣弟实在感激不尽。”
元愉曾这样对兄长说。
魏主为他娶了于皇后的妹妹为妃。
但于氏相貌平平,不得元愉欢心。
元愉另纳了歌女杨氏为妾。
这杨氏能歌善舞,妩媚动人,深得宠爱。
“王爷,妾身出身低微,怕给您惹来非议。”
杨氏依偎在元愉怀中,轻声说道。
“无妨,我让中郎将李恃显收你为养女,改姓李便是。”
元愉轻抚着她的秀发。
不久,杨氏生下一子,取名宝月。
于妃妒火中烧,常进宫向姐姐诉苦。
“姐姐,王爷整日与那贱人厮混,全然不把我放在眼里!”于妃哭诉道。
于皇后召来杨氏,厉声训斥:“区区歌女,也敢魅惑王爷?”
当即勒令她出家为尼,将宝月交给于妃抚养。
元愉虽不敢违抗,却日夜思念爱妾。
他托人求助于皇后的父亲于劲:“岳父大人,还请您在皇后面前美言几句。”
当时于皇后尚未生子,于劲劝女儿:“娘娘应当大度些,也好让陛下多纳嫔妃。”
又念及女婿多次相求,便顺水推舟说情。
于皇后本性温婉,最终将杨氏送还王府。
“王爷!”
杨氏扑进元愉怀中,泪如雨下。两人重逢,更加恩爱。
然而好景不长。
高肇掌权后,其侄女高贵嫔被立为继后。
魏主开始重用外戚,疏远宗室,对弟弟们的态度也大不如前。
元愉喜好结交宾客,又沉迷佛道,开销巨大。
渐渐地,他开始收受贿赂,做些不法勾当。
高肇害死于皇后后,一直担心于家报复。
元愉作为于家女婿,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
“陛下,元愉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啊!”
高肇常在魏主面前进谗言。
终于有一天,魏主召元愉入宫,当面斥责:“朕待你不薄,你竟敢如此放肆!”
命人杖责五十,贬为冀州刺史。
元愉到任后,满腹怨气无处发泄。
一日,他对长史羊灵说:“高肇欺人太甚,我要起兵讨伐这个奸臣!”
“王爷三思啊!这是谋反大罪!”
羊灵跪地劝阻。
“放肆!”
元愉勃然大怒,竟将羊灵处死。
司马李遵贪生怕死,假称收到清河王元怿密信:“高肇弑君谋逆,王爷应当继承大统,讨伐逆贼!”
元愉大喜,在城南筑坛称帝,改元建平,大赦天下。
他还册立心爱的杨氏为皇后。
法曹参军崔伯骥拒不从命:“王爷这是自取灭亡!”
也被元愉杀害。
他又胁迫长乐太守潘僧固一同造反。
这潘僧固是彭城王元勰的舅舅,由此牵连出一桩冤案。
原来高贵嫔被立为继后时,元勰曾极力劝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家对他恨之入骨,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
“陛下,潘僧固造反,元勰必定是同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