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万余人,就这么成了魏军的“战利品”。
萧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魏主宏渡过淮河,一路向东,直抵寿阳城下。
那场面,好家伙,号称三十万大军,铁骑遍布原野,气势汹汹。
这时候,春雨连绵下了好几夜,地面湿漉漉的。
魏主宏却不管这些。
他亲自登上八公山,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诗作赋。
他还命令撤去华盖伞帐,冒着雨在军中巡行。
看到有军士生病了,他就亲自过去安慰,那态度,还挺亲切的。
巡行完毕,魏主宏就冲着寿阳城里喊话,想让城里人出来答话。
豫州刺史萧遥昌派参军崔庆远出去见魏主宏。
崔庆远一见魏主宏,魏主宏就问他:“你说说,我为啥兴师动众来这儿?”
崔庆远也不含糊,回敬一句:“那我倒要问问,你家主子为啥废立皇帝?”
魏主宏一愣,接着说:“齐武帝的子孙们,现在都哪儿去了?”
小主,
崔庆远答道:“废掉昏庸的,立个明君,这是古往今来的规矩,有啥好问的!
周公那么大圣人,还杀了管叔、蔡叔呢。
现在那七个王爷同流合污,不得不除掉。
剩下的二十多个王爷,有的在朝廷里当大官,有的在外地管着一方土地,都没出啥意外。”
魏主宏又追问:“那你们主子要是真忠义,为啥不立个近亲,跟周公辅佐成王那样,为啥自己要篡位呢?”
崔庆远辩解道:“成王有守成的美德,所以周公能辅佐他。
现在近亲里没一个能比得上成王的,所以不能立。
汉朝的霍光,不是也舍弃了武帝的近亲,迎立了宣帝吗?
这就是选贤为主的意思。”
魏主宏一听,笑了:“那霍光自己为啥不立呢?”
崔庆远答道:“霍光是异姓,当然不能自立。
我们主子跟皇帝是同宗,正跟汉宣帝相似。
再说了,从前武王伐纣,也没立微子啊。
难道武王也是贪图天下吗?”
嘿,这崔庆远真能辩,说得跟宋朝的张畅答魏尚书似的。
魏主宏被他这么一说,差点儿没词儿了,只好强作欢笑:“我本来是来问罪的。
听你这么一说,好像还有点儿道理,我也不好直接反驳了。”
崔庆远见机行事,赶紧接了一句:“看情况能进就进,知道难了就退,这才不愧为王师啊!”这前头驳斥,后头奉承,口才真是一流。
魏主宏想了想,又问:“照你这么说,你是想让我跟你们国家和亲喽?”
崔庆远点点头:“南北和亲,两国交好,那是老百姓的大幸事。
要不然,彼此打来打去,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这事儿,还得皇上您自己拿主意,我这外臣就不多嘴了。”
魏主听了崔庆远的话,不禁点头称是。
当即就设宴款待了庆远,还赏了他几件新衣服,然后让他回城去了。
之后,魏军就转移阵地,朝着钟离方向进发了。
这边齐国也没闲着,赶紧派了左卫将军崔慧景和宁朔将军裴叔业,带兵去钟离支援萧惠休。
另一边,平北将军王广之、黄门侍郎萧衍、太子右卫率萧诔去义阳救萧诞。
萧诞是萧诔的哥哥。
这回萧诔救兄心切,跟着王广之往义阳赶。
可他们走到半路,离义阳城还有个一百多里,就探听到魏军兵力很强。
王广之心里就犯嘀咕了,不敢轻易往前走。
一看这情形,萧诔急了,赶紧跑去找萧衍,说:“萧大人,您得催催王将军,让他赶紧进兵啊!”
萧衍听了,就转身去找王广之。
王广之还在那儿犹豫呢。
萧衍一看,干脆自己站出来了,说:“王将军,要不我和萧诔走小路去支援,您看怎么样?”
王广之一听,觉得也行,就分了些兵马给萧衍和萧诔。
萧衍和萧诔接了兵,二话不说,立马就准备出发了。
二人领兵在夜色中出发,士兵们嘴里衔着防止发出声音的“枚”,快速行进,目标直指贤首山。
他们悄无声息地前进,直到距离魏军营地仅有几里之遥。
这时,满山遍野都竖起了旗帜,鼓声和号角声同时响起,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