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良回答。
皇帝叹了口气:“这魏国人真是来者不善啊,朕这身体又不争气。
子良,你得加把劲儿,国家现在可全靠你了。”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上所托。”
萧子良坚定地说。
就这样,萧子良白天黑夜地守在皇帝身边,一边照顾皇帝,一边还惦记着招兵的事儿。
过了几天,皇帝的精神稍微好了一点,又把萧子良叫到跟前。
“子良啊,朕这身体也不知道能撑多久,皇太孙还年轻,以后这国家的事儿,你得多帮帮他。”
皇帝语重心长地说。
“皇上放心,臣一定会尽心辅佐皇太孙的。”
萧子良恭敬地回答。
皇帝点了点头,似乎心里踏实了一些。
可没过多久,他的病情又加重了,寒热交加的,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萧子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知道这时候自己不能慌。
他继续守在皇帝身边,一边安慰皇帝,一边想着怎么应对北边的敌人。
小主,
太孙昭业呢,隔一天就来探望一次。
皇帝担心宫里宫外的人会因为他的病情而心慌意乱,所以硬撑着病体,吩咐乐部来演奏,想让大家看看,他还挺从容的。
可实际上,皇帝的病越来越重。
突然有一天,人就晕过去了,宫里上下顿时乱成一团,大家慌忙换上丧服。
这时候,有个叫王融的年轻人,他性子野,胆子也大,竟然想推举子良当皇帝,自己好立个大功。
他私下里写了份假诏书,打算发出去。
刚好太孙昭业听到消息,急急忙忙赶过来。
王融穿着一身鲜红的戎装,站在中书省的门口,拦住东宫的卫兵,不让他们进去。
太孙昭业为难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就在这时,一个内侍跑出来,大喊:“皇上醒过来了!快宣太孙进去伺候!”
王融一听,这才不敢再拦着,只好让太孙进去。
再说子良,他心里可没那些歪念头。
皇帝跟他聊起后事,子良就说:“皇上啊,我觉得西昌侯萧鸾挺能干的,要是让我和他一起分管国家大事,您看怎么样?”
皇帝听了,点点头,觉得子良这想法挺靠谱的。
就这样,子良和皇帝商定了后事,心里也踏实多了。
而王融那边,他的小算盘算是落空了,只能灰溜溜地在一旁看着。
当有诏书发表时,皇帝的声音仿佛穿越纸背,传达到每个人的心里:“人啊,总有一死,就算是圣贤也躲不过。
我现在都六十岁了,也没啥好遗憾的了。”
诏书接着写:“不过这皇家的基业,打起来可真不容易,国家大事多得像乱麻,我实在放心不下啊。”
说到这,皇帝话锋一转:“太孙这孩子,品德越来越好,国家的未来就靠他了。
子良啊,你得好好帮他,一起商量怎么治理国家。
宫里宫外的事,大的小的,都可以和鸾一起拿主意。”
皇帝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特别嘱咐道:“尚书省啊,那是国家的根基,里面的事就交给王晏、徐孝嗣你们了,可得给我看好喽。
保卫边疆、打退外敌的事,就靠王敬则、陈显达、王广之、王玄邈、沈文季、张瓌、薛渊这些将军了。”
皇帝停了停,好像在看四周的大臣们,声音更坚定了:“各位大臣、官员,你们都得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干活。
要好好侍奉太孙,别偷懒,别懈怠!”
这时,一个大臣好像有点疑惑,小声问:“皇帝您还有啥要交代的吗?”
皇帝笑了笑,在诏书上最后写下:“我该说的都说了,大家就记住一点,守好自己的职责,辅佐好太孙,别让我操心。
别的,还有啥好说的呢?
别懈怠,就这样吧!”
又有一道诏书传了下来,说丧事和祭祀都得从简,千万别搞得太浮夸。
那些不必要的花费,全都得停了。
以后啊,不管远近,推荐案子还是审案子,都得朴素点,别跨界去求这个求那个,更别炫耀奢侈。
金子、粮食、绸缎这些,已经让老百姓负担很重了;
珠子、玉石这些玩意儿,更是让工匠们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