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净土十疑论 妙音0 6662 字 1个月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甲九、路远难到、根缺不生疑。

净土法门的修学重点在于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两个疑惑,就是我们的心很想跟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感应道交,得到他的救拔,但是这个地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距离的问题,我们感应的距离太远了,是不是会构成障碍;第二个、这个卑劣的果报,我现在安住在一个卑劣的果报体,这个卑劣的身心世界的果报体,是不是会构成感应的障碍,一个是距离的障碍,一个是果报的障碍。

我们先看第一个距离的问题:

乙二、释疑

丙一、释路远难到

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

这段论文我们分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发明正义,第二段就引经证明,先看发明正义。

所谓的距离是对凡夫心中的妄想执着来说,才讲到所谓的十万亿佛土。《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生命体有两个内涵,一个是色身,一个是内心。

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招感的一个果报体,这个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体是有时间相跟空间相的,这是事实;你是活在过去、或者你是活在现在,他是活在未来;你活在高雄,他活在台北,这个色身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的内心,是没有时空距离的障碍,我们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为什么我们这一念心长时间的熏习,到最后也变成有时间的障碍、空间的障碍?因为我们长时间对外境执着。

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没有障碍,但是因为你的心有所住──心有所住,即是非住,你的心老是住在外境,所以外境时空的障碍,就转成你内心的障碍。你的心本来是没有老病死的障碍、没有所谓空间的障碍,后来为什么变成你感觉有障碍呢?因为你的心住在外境,所以变成有障碍。

这个地方就详细说明,其实我们内心是没有时空障碍的,所以只要你内心当中,真实的信愿具足来忆念弥陀的圣号,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这句话是智者大师的名言,后世的弟子很多人引用。

说我们临命终往生是怎么回事呢?你临终的时候,你内心安住在佛号,万缘放下,安住在真实的心,缘弥陀真实的功德,放下娑婆世界虚妄的境界──缘真实的心、坚定的心,当下的念头,就是你在莲华受生的心。这个地方是娑婆世界,这个地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你当初在定之心,当下就是莲华的心,这两个心是不二的。

也就是说,你前一念灭,当下下一念就受生,距离绝对不会构成障碍,所以起心动念一剎那间,就是受生净土的时候,因为你的心本来就没有障碍,那是你自己感觉有障碍,是你的感觉。

为什么会感觉呢?因为你的心长时间在外境攀缘,外境本来是有时空障碍,你攀缘久了以后,你感觉你自己也有时空的障碍,是这样子的,其实你的心本来是没有障碍的。

以下引经来证明,《观经》上说:阿弥陀佛国离我们是不远的,它这个就是约内心的真实相,只要我们因缘、业力具足,一念就能够生彼,不须愁远,所以我们常说要恢复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心已经被外境熏习的不是它本来的功能。

天台智者大师,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修法华三昧,修了三七日,在三七日当中息诸缘务,心中所缘的就是诸法实相,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诵经、意业的观想《法华经》的诸法实相,在三七日中得到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叫做旋陀罗尼,旋有入空。他进入到旋陀罗尼的时候,把整个心中有所得的心,暂时的调伏下来,他那个时候在定中,真实的看到现量境,他看到佛陀在灵山说《法华经》,很多菩萨在场,他自己也坐在现场。

诸位要知道,佛陀讲《法华经》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那是过去的时间,那个空间是在印度的灵山,智者大师是活在现代的人,他是活在中国,但是他入了旋陀罗尼的时候,他回到了过去、他回到了印度,而且那个相不是妄想境,那是定中的现量境。那你说这个时空相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明明是活在现代的人,他怎么能够跑到过去,真实的感受到佛陀亲自为他说法?

因为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时空相,那是因为后来不断的熏习,让我们感觉到:现在的我跟昨天的我不一样,明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也不一样,那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其实我们的心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楞严经》上说,我们的心本来是一个大海,这个大海碰到石头产生一个小水泡,我们就认为这个水泡是我,其实失掉了整个大海。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时间、空间,是因为我们的执着而产生的。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

比如一个人做梦,他的身体虽然在床上没有任何的动作,但是他那个第六意识的心、明了的心,可能受到佛菩萨的加被,就神游到十方世界,看到很多的菩萨,经历很多的环境。他当时的感受,就跟他平常接触人事的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完全有这种真实的感受;但是他的身体明明是躺在床上,而他的内心能够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完全没有所谓空间的障碍。这个道理,我们从梦境的譬喻也就可以合法,你的梦心能够遨游十方世界,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内心专注皈依在阿弥陀佛的那个临终在定之心,当下就是净土受生之心,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是一种心念的感应,那跟外在的距离是没有关系的,这个距离只是你心中的执着而已。

我们这样子讲,距离不是障碍,你心中的疑惑、你心中的贪恋那才是障碍,真正的障碍不在距离。

丙二、释根缺等不生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瘖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

这个女人及根缺,我们从业力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业力,业力就会出现受用的果报,有男人、女人,有的六根具足、有的盲聋瘖哑,盲就是眼睛看不见、聋就是耳朵听不到、瘖哑就是不能说话,就是六根不具足的。我们的外表有男人、女人,六根具足、六根不具足,但是我们能念的心,没有这种差别,那个明了的心、本来面目是没有这种差别的,那是一个果报的差别。你如果要这样解释,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那你就是完全不了解天亲菩萨造作《往生论》的意思。

丙三、结论

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

这以下引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上说:为什么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没有女人呢?他说:假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的女人,她平常以清净的信心称念我的名号,但是她的心中不是发愿要往生,她是希望厌恶这个卑劣的女身,她有这个愿力,舍命之后,她再受女身的话,我就不取正觉。

所以极乐世界,在弥陀的本愿摄受之下,是没有女身、根缺的情况。不过这个地方的二乘种不生值得注意,你不发菩提心是不能往生的,极乐世界是为了大乘的无上菩提而安立的,你只是想要去成就自受用的安乐,以成就自受用功德的这种狭隘的心量,你就不能往生了。

为什么不能往生呢?

祖师解释说:因为你的心跟弥陀的本愿根本不相应。你说感应道交要心心相印,你的心是狭隘的心、卑劣的心,阿弥陀佛的心是广大的心,你说这两个怎么感应在一起呢?狭隘的心是不能感应无上广大的菩提心。

十方世界有很多的净土,有的净土摄受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有的净土只摄受大乘根机的人,阿弥陀佛国土就是属于这种,它不摄受二乘人,二乘人你不要来我这个地方──二乘种不生。人天乘的它也不收,后面会说到,你对娑婆世界有贪恋的它也不收,所以天亲菩萨说: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它只摄受大乘的凡夫菩萨跟圣位的菩萨。

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就是说,一切法因缘生,阿弥陀佛创造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存在法界,但是你要跟他感应,有一定的规矩、一定的章法,你把这个规矩具足了,你跟他相触,他就出现感应。你因缘不具足,你就是没有办法跟他感应。你要去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是有它的因缘的,这后面会说明怎么去启动。

每一个人都在念佛,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把佛号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启动,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重点不是在阿弥陀佛对谁偏心,而是他因地发愿的时候,他在设定无量光、无量寿的时候,就有一定的规矩,你不遵守这个规矩,你怎么能够启动无量光、无量寿呢?那到底我心中念这句阿弥陀佛,我要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启动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的加持力?把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正式的全部启动起来?我们看最后一个问,作一个总结,这个最重要。

甲十、如何修行疑

我们看这个问题:

乙一、征问

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 欲,得生彼否?

我现在决定要求生西方,我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但是我在因地要作何行业?我要用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这第一个,讲到修行的正行。第二个讲到破除遮障,我不但是要修行正行,我在启动弥陀功德的过程当中,这种男女的淫 欲如果没有断,是不是会构成障道的因缘?

所以这个地方,第一个讲到感应道交的真实方法,第二个讲到感应道交障道的因缘,一个讲到正修,一个讲到破障。这两个主题都非常重要,这个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乙二、释疑

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两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我们想要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想要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感应道交,你要做两件事情,你才能启动这个功德:第一个厌离行,这个就是破除障碍;第二个欣愿行,这是讲到成就净因。

智者大师是先讲破障,就是你要先破障,你这个障没有破,你怎么也没办法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这个障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看第一段,把这个障碍的相貌讲出来:

一,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

先说我们为什么很多人念佛,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问题点。

说凡夫无始劫已来,罪业还不是个问题,你说他造了很多罪,若肯忏悔,这都不是问题。问题点在哪里呢?在于对五欲的缠缚,就是说你虽然念佛,但是你心中对财、色、名、食、睡,还是深深的爱着,不肯舍离,这个就会让我们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佛号之间,筑成一道非常坚固的墙壁;也就是说,我们因为贪着五欲,所以轮回五道,备受众苦。

就是说三界是痛苦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我们知道了,还是不断的受生呢?因为在痛苦当中,我们认为它有一些,些微的快乐,因为对这个快乐的执着太重了,所以我们宁可去承受这个痛苦──这就是一个生死的根源。所以身为一个念佛人,假设不能厌离五欲的话,是无有出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