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太子太傅卢植,今古文之争!

送走了刘宏,刘辩没有立刻坐下。

当然,他也不可能去坐刘宏的龙椅。

监国太子有监国太子的位置,在龙椅的东侧有一个属于他的席位。

刘辩向百官行了一礼:“孤年少德薄,还需百官辅弼,众卿辛劳了。”

面对刘辩的彬彬有礼,百官虽然口称“不敢”,但面上的笑容却无法掩盖,显然十分受用,甚至有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当场涕泪纵横。

唉,人哪,受了刘宏那么多年的荒唐气,突然来个如此彬彬有礼又亲近士人的太子,不免有些否极泰来之感,哪怕刘辩的上位途径略有些“叛逆”,他们也都不在意了。

“孤有意选一位太子太傅平日为孤答疑解难……”

当刘辩刚说出前半句的时候,百官的眼睛都亮了。

太子太傅啊,负责教导辅弼太子,虽无实权,但只要刘辩将来登基,少不了一个“帝师”之名,至少一个三公的位置是跑不了的。

一时之间,但凡平日里有些名气的人都在期待自己能被刘辩看中,唯有袁隗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按理说,太子太傅应该由天子来定,或是向百官求贤,怎么主动权掌握在了太子手中?

当然,这也是袁隗清楚自己不可能担任太子太傅才能有如此清醒的意识。

毕竟司徒本就有教化之责,当这个太子太傅多少有些重叠了,而且也不符合袁家的利益。

对于袁家来说,刘辩上位是与何进结盟的代价,但不代表他们会倾力支持刘辩,更不会真的去与刘辩结成什么亲密的师生关系。

“孤曾听闻,卢侍中尝学于扶风伯门下,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不知卢侍中可愿费心否?”

扶风伯指的是大儒马融,死后追封扶风伯,因此许多人称呼马融都会以扶风伯唤之。

而卢植作为马融的弟子,还是大儒郑玄的同门师兄,无论是学问还是名望,都足以胜任太子太傅之职。

只不过袁隗却是眉头一皱,有些厌恶地看向了卢植。

同为士人,也同样反对宦官干政,但士人之间也有利益冲突。

比如今古学派之争!

始皇帝焚书之时,使得许多以六国文字记载的儒家经典被付之一炬,儒家的儒生们只得将那些典籍背诵下来,准备着口口相传传承下去,却不想始皇帝这么快就殡天了,而胡亥这个二世祖居然灭了嬴政都灭不了的第七国!

等到刘邦一统天下,儒生们便将典籍以背诵的形式重新记录在竹简上,使得儒学重新回到了历史的舞台上。

这些典籍便被称为今文经,他们所留下的学问也被称为今文文学。

但到了孝景帝时期,河间献王刘德表示,始皇焚书期间,民间许多儒生冒着杀头的风险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了起来,于是出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加之孝武帝时期鲁恭王刘余表示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于是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