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营被顺利攻克,首领也被俘虏,但战场之上仍有将近三万余名哈萨克骑兵散落各处。
这些骑兵大多是在炮火突袭时溃散开来的,他们凭借着精湛的骑术,分散在荒原的各个角落,一时之间难以彻底肃清。攻克曼哈亲王的大营后,101师迅速调整部署,与赵国强的警卫旅形成掎角之势,里应外合,将剩余的哈萨克骑兵包围在了一片开阔的荒原之上。
用一万五千人的兵力去包围三万人,而且对方还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这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华夏军却凭借着精良的武器装备和严密的战术部署,做到了这一点。包围圈外围,重机枪手们早已架好了武器,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包围圈内部,只要有骑兵敢贸然冲锋,等待他们的就是无情的火力扫射。
哈萨克骑兵们虽然人数占优,又坐拥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但在华夏军密集的火力网面前,却不敢有丝毫异动。
他们曾经尝试过几次小规模的突围,可每次冲锋的骑兵刚冲出去没多远,就被重机枪的子弹成片击倒,尸横遍野。
几次下来,所有的骑兵都被打怕了,只能在包围圈中焦躁地徘徊,却再也不敢轻易发起冲锋。
时间一天天过去,华夏军的包围圈如同收紧的绞索,一点点缩小。
动员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步步紧逼,将哈萨克骑兵的活动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
白天,烈日炙烤着大地,荒原上没有任何遮挡,骑兵们口干舌燥,士气低落;夜晚,寒风刺骨,他们只能裹紧单薄的衣衫,在恐惧和绝望中熬过漫漫长夜。
两天之后,当包围圈缩小到极致,哈萨克骑兵们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绝望的煎熬时,终于有人举起了白旗。那面白色的旗帜在风中无力地飘荡,像是在宣告着抵抗的终结。
赵国强站在高坡上,看着那面缓缓升起的白旗,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他本就不是嗜杀之人,既然对方已经选择投降,自然不会再赶尽杀绝。
“传令下去,接收所有投降的士兵,登记造册,妥善安置,不得擅自虐待。全部带去劳动改造”
赵国强的命令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有了第一个投降的,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很快,近三万余名哈萨克骑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纷纷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排队走到指定的区域集合。
他们脸上带着疲惫和羞愧,却也有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
所有投降的哈萨克骑兵被集中聚拢在一处,交由101师负责看管。而赵国强则带着自己的警卫旅,稍作休整后,便朝着此次西征的最终目标——塔尔迪库尔干,继续进发。
塔尔迪库尔干坐落在一片河谷地带,外围的建筑大多是土坯结构,墙体厚实,屋顶覆盖着茅草,造型古朴而独特。
与华夏中原地区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房屋相比,这些土坯房显得更加厚重、立体,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远远望去,整座城市被一圈低矮的土质城墙环绕着,城墙虽然不高,但厚度可观,上面还设有了望口和射击孔,显然是经过精心加固的防御工事。
“呜呜呜——”
当赵国强率领的警卫旅出现在塔尔迪库尔干外围的视野中时,土质城墙上的哈萨克士兵立刻发现了他们,随即吹响了口中的号角。
号角声低沉而急促,在河谷之间回荡,穿透力极强。随着号角声的响起,城墙上的士兵越聚越多,他们手持弓箭、长矛,还有一些老式的火铳,紧张地注视着城外的华夏军。
几门锈迹斑斑的老式火炮也被士兵们费力地推了出来,架设在城墙的炮位上,炮口对准了远方,虽然这些火炮的威力有限,但也足以显示出城中守军抵抗的决心。显然,除了跟随曼哈亲王出征的大军之外,塔尔迪库尔干城中仍然留有少量的军队,负责守卫这座领主的主城。
“命令队伍迅速展开,封锁塔尔迪库尔干四周的所有道路,不准放一个人出城,也不准放一个人进城!”
赵国强勒住战马,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前方的城池,沉声下令。他带来的警卫旅人数虽然不多,但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极强。要封锁塔尔迪库尔干这样一座规模不大的城市,完全绰绰有余。
相较于华夏中原地区那些动辄几十万人口的繁华都市,塔尔迪库尔干所谓的“城市”,其实规模小得可怜,总人口不过几万,城区面积也远远不及中原的一个县城。这样的规模,对于训练有素的警卫旅来说,封锁起来并不算困难。
“你们是什么人?竟敢擅闯曼哈亲王的领地主城!速速退兵离开,否则等曼哈亲王率领十万大军凯旋归来,定将你们这群贼子全部剿灭!”
城墙上,一个身穿铠甲、腰佩弯刀的将领模样的人探出头来,朝着城外的华夏军大声喊道。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一丝刻意彰显的威严,显然是城中的守军统领。
他之所以会如此大声呵斥,是因为赵国强早已派出了翻译来到城下,试图与城中守军谈判,劝说他们放弃抵抗,开门投降。可这位守军统领显然并不买账,反而摆出了一副强硬的姿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翻译站在城下,仰着头看着城墙上的守军统领,毫不示弱地回应道
:“你口中所谓的曼哈亲王,早已被我华夏军生擒活捉!我奉劝你们认清形势,早日打开城门投降,以免引得华夏军震怒,到时候大军攻城,玉石俱焚,可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