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柑肃复

这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牵着马队的商人,有的来自四川雅安,带着茶叶和丝绸;

有的来自青海西宁,驮着皮毛和药材;还有的来自甘肃兰州,运着瓷器和布匹。

平日里,玛曲的集市总是热闹非凡,可自从华夏军西进的消息传来后,不少商人都暂停了生意,躲在客栈里观望局势。

当部队抵达玛曲城外时,950师并没有下令攻城,而是让士兵们在城外扎营,派了一名参谋带着华夏军的文书进城,面见玛曲的县太爷。

玛曲县太爷是个五十多岁的汉人,姓王,在玛曲任职五年,平日里还算清廉,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接到华夏军的文书时,王县太爷正坐在书房里发愁——一边是清廷的政权移交令,一边是手下衙役们的惶恐不安,他知道,玛曲不过是个小县城,根本挡不住华夏军的进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人,要不咱们就降了吧?”

师爷在一旁劝道,

“您看华夏军在张掖、嘉峪关的做法,既没伤害百姓,也没为难官员,咱们若是抵抗,反而会害了城里的人。”

王县太爷沉默了片刻,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城外华夏军的营地。营地的帐篷排列得整整齐齐,士兵们没有骚扰百姓,甚至还帮着城外的牧民修补被风吹倒的羊圈。他轻轻叹了口气,说道:

“罢了,为了玛曲的百姓,我就做这个‘降官’吧。”

第二天一早,王县太爷带着玛曲的所有官员,穿着官服,捧着县印,在城门口迎接950师进城。

“王大人,辛苦你了。华夏军进驻玛曲后,所有贸易照常进行,商人的利益不会受损,百姓的生活也不会改变,你放心。”随军翻译官来到县太爷面前说道。

消息传到集市上时,原本躲在客栈里的商人纷纷出来,打开店铺的门,马队的铃铛声再次在玛曲的街道上响起,热闹的景象比往日更甚。

时间来到2月29日,这一天,两支华夏军部队同时传来了捷报——956师进驻敦煌,959师占领陇南。

敦煌在清末时还只是个偏远的县城,没有后世那般享誉世界的名气,城内的建筑大多是土坯房,街道也比较狭窄。956师进城时,百姓们都站在街道两旁观望,眼神里既有好奇,也有忐忑。

可当他们看到华夏军士兵不仅没有抢夺财物,还帮着老人打扫院子、给孩子分发糖果时,百姓们的忐忑渐渐消散,甚至有人主动端出茶水,递给路过的士兵。

956师翻译官站在敦煌的县衙前,对着百姓们喊道

:“乡亲们,华夏军是来保护大家的,以后敦煌就是华夏的土地,大家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百姓们听了,纷纷鼓掌欢呼。

陇南的情况与敦煌类似。陇南府以南的隆南县,县首早已接到了慈禧太后的旨意,也听说了华夏军在甘肃其他地区的做法。

当959师抵达陇南城外时,隆南县首带着全体官员出城迎接,恭恭敬敬地将县印交给了959师的参谋。“我隆南县全体官员,恭迎华夏军进驻,愿为华夏效力,为百姓谋福。”

县首的话说得诚恳,眼神里没有丝毫的抵触。

至此,赵国强布置给第六军的任务全部完成——整个甘肃,以及青海东部的部分地区,都纳入了华夏的控制范围。

捷报传到京都城时,赵国强正在张小伟的陪同下,视察京都城的地牢。

自从华夏军接管京都后,警察部队就对城内进行了全面的搜捕和侦查,重点打击潜伏在城内的外国探子。

短短两天时间,就抓捕了四百名扶桑探子、两百名罗刹探子、十名日不落帝国的探子,还有三十名来自其他国家的探子。

地牢里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

牢房的栅栏是用粗壮的铁棍制成的,每个牢房里都关押着几名探子,有的低着头,有的靠在墙上,还有的在低声交谈。赵国强沿着牢房一路走过去,眼神锐利地扫过每个囚犯。

“没想到这些国家这么‘关心’咱们华夏的建设,派了这么多探子过来,尤其是扶桑。”

赵国强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嘲讽,目光停留在一个关押着扶桑女子的牢房里。

这个牢房里关押着十几名扶桑女子,她们穿着和服,头发盘得整整齐齐,看起来柔柔弱弱,可张小伟却在一旁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