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来得是时候

第320章 来得是时候

秦泰观察了下太子的脸色,好心提醒周轶:“周大人怀疑帅印是伪造的乃是基于宁王是被冤枉的,可他万一真是幕后主使呢?周大人此举可有徇私帮他脱罪之嫌呐!”

周轶脸色一变,他听懂了秦泰在暗示他什么,可这个案子的症结就在那些密信上,若能辨别出帅印的真伪,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秦泰没想到这位新上任的大理寺卿在邺京这个大染缸里竟然还有颗追求天理公道的心,啼笑皆非地说了句“周大人一片至诚可歌可泣”。

特别想挑明了和他说,那密信上的帅印就是假的,他们所有人包括陛下都知道,可没有一个人提议去辨别,为什么?

因为大家都在观望。

陛下一直在找机会褫(chǐ)夺宁王的兵权,这桩贪污案简直是摸着陛下的喜好送到嘴边的好机会,万一陛下想就此坐实宁王的罪名向宁王府发难呢?

周轶想核实帅印的真伪就是在和陛下唱反调,有几颗脑袋都不够砍的。

所以这个案子的症结从来都不在什么证据上,而是陛下对此事的态度。

太子比他们更清楚,同时他还发现明世子也清楚,所以那天他在公堂上对密信的真伪没有提出半点质疑。

因为他知道没有意义,与其在核实密信的真伪上浪费时间,他不如多提供些证据证明信上的内容和宁王府无关。

那一沓条陈就是“证据”之一,且行之有效。

太子稍稍偏移目光望向书案上放着的条陈,回想提审那日明世子的姿态。

这些条陈他一直都没有翻开看过,宁王还是宁王,朝廷又不会去抄他的家核实这上面的真伪。

等到宁王不是宁王了,别说王府账册,到时候整个北境的赋税都会被朝廷查个底儿朝天来定宁王的罪。

所以这条陈上写了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背后代表的意义。

明世子那日自始至终都是一副单纯懵懂的模样,却用这本条陈立住了宁王府的威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叫人看不清他这个宁王世子真正的实力。

但眼下有一条他很清楚,和煽动举子请旨裁军那次不同,裁军是势在必行且于宁王声誉无损,这次丞相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在逼宁王举兵谋反,若不加以制止,天下将倾。

“陛下尚无决断,查案的进度却不能停滞不前,本宫以为周大人所言有理,此事便交给都察院去办,刑部去查范卓生前与柳满江是否有来往,大理寺继续追查那十万石粮草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