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认为,应当立刻派人去招降文聘,让他把樊城守军撤回到汉水南岸。”
“北岸还有很多荆州地方士绅,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会归顺主上。”
“可以先派人过江劝说他们,让大家都暂时避难到襄阳。”
“到时候袁绍只得到一个空荡荡的樊城。”
“而汉水的控制权还在我们手中,只要封锁江面,袁绍就算有一百万兵马,也只能望江兴叹,做不了什么。”
“我们可以一边与袁绍对峙,一边安抚民心,整编投降士兵,推广新的爵位制度。”
“等到民心稳定、兵力整合完毕,再渡江北进,与袁绍对决。”
蒋华强条理清晰地描述了一番战略蓝图。
刘备茅塞顿开,高兴地说:“你的策略很好,我很赞同!”
随即又担心道:“但是文聘是否会归降还不好说,如果他转投袁绍怎么办?”
“不必担心文聘。”
“他是荆州本地人,家里人都在襄阳。”
“再说他对刘表也不是死忠分子,与我们之间也没有深仇大恨。”
“既然荆州已落入我们手中,他何必冒家人风险去背叛我们?”
蒋华强分析得很透彻。
“你说得对,文聘确实没必要对抗我们。”
刘备看向其他大臣,“谁愿意去过江说服文聘?”
马良主动请缨:“主上,我曾经担任过樊城县令,和文仲业有过一些交情,愿意前往。”
刘备欣然应允,便让马良立刻动身。
“主上,我还有一事,请主上提前指示。”
“什么事?”
刘备问。
“新野离樊城很近,袁绍大军随时可能赶到。
万一我们在撤退前就被包围,该怎么办?”
马良表达了他的担忧。
刘备刚放松的眉毛又皱了起来。
马良的忧虑也有道理。
樊城的守军只有四千多人,而袁绍拥有十三万之众,几乎是三十倍的数量差距,樊城很容易就被围成铁桶般固若金汤。
若是救援吧,必须全军渡江,直接在樊城迎战袁绍。
但襄阳内部尚未安定,这样冒险显然不利。
不救吧,文聘及其手下就可能全部被消灭。
还有许多北岸人士需要通过樊城撤离至襄阳,他们也可能被困住。
见死不救势必丧失人心。
“文韬,马良的顾虑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