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文物追踪

清晨,汉东省公安厅大楼被厚重云层间漏下的几缕阳光照亮,肃穆之感更甚。

大楼会议室里,凝重的氛围如铅块般压在每个人心头。

祁同伟神色凝重,坐在会议桌首位,面前堆满了丁义珍提供的关于跨国文物走私团伙的文件与照片,纸张泛黄,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文物背后悠久的历史和非法交易的阴霾。

参会的刑侦专家们身着笔挺制服,眼神锐利,紧盯着桌面资料,试图从繁杂线索中找出关键;文物保护学者们眉头紧锁,他们的专业知识在这场较量中至关重要,每一件文物的流失都让他们痛心疾首;公安干警们身姿挺拔,双手交叠在身前,脸上写满了使命感与决心。

“同志们,”祁同伟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在会议室里回荡,“我们肩负着保护国家文物的重任。

这些文物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记忆,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绝不能让它们继续流落海外,蒙尘他乡。”他的眼神坚定,缓缓扫过每一个人,目光中既有信任,也有期待,“丁义珍提供的线索是我们的突破口,虽然前路艰难,荆棘丛生,但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全力以赴。”

会议结束后,祁同伟迅速组织警力成立了专项调查组。

这支队伍由经验丰富的刑警队长赵刚带队,赵刚年近四十,脸庞坚毅,眼神中透着刑警特有的敏锐与果敢,多年刑侦生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面对复杂棘手的案件总能冷静应对。

成员还包括精通外语的侦查员,他们能在与国际走私团伙可能的接触中,准确获取信息;熟悉文物鉴定的专家,这些专家在文物领域造诣颇深,凭借专业知识,能在茫茫物品中精准识别珍贵文物;以及擅长追踪线索的情报人员,他们像嗅觉灵敏的猎犬,能从细微之处发现线索,顺藤摸瓜。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丁义珍提供的线索,确定走私团伙在国内的联络点和关键人物。

调查组首先将目标锁定在汉东省的一个沿海城市。

这座城市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文物走私的重要中转站,码头船只往来频繁,贸易活动活跃,也为走私团伙提供了掩护。

赵刚带领队员们乔装打扮,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行调查。

他们有的扮成古董商,身着长袍马褂,手持折扇,在古董店里与老板们攀谈,眼神却在店内四处搜寻可疑迹象;有的扮成黑市掮客,混迹于狭窄昏暗的街巷,与形形色色的人巧妙周旋,试图从他们口中获取更多关于走私团伙的信息。

在一次与当地一位资深古董商的交谈中,赵刚佯装对一批“海外回流文物”感兴趣,小心翼翼地打探文物来源,古董商眼神闪烁,言语含糊,引起了赵刚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