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我们的影子

学生时代,课本里的那些“反面教材”总是被用来警醒我们:不要像他们一样失败,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轻松地分辨对错、善恶,甚至在心底对他们的失败报以嘲笑。

可后来,当我们走进社会,被现实的锤子一下一下砸在身上,才突然明白,那些被定义为“反面教材”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愚蠢或堕落才失败,而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无解的困局。他们的不幸与挣扎,竟然都在我们的身上找到影子。

我们终于明白,那些“反面教材”并非简单的失败者,他们只是普通人,在命运的洪流中拼命挣扎,最终被无情地碾压。而我们终究活成了他们,不是因为我们变坏了,而是因为生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选择。

林黛玉:眼泪是脆弱,更是倔强**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总是被定义为“多愁善感”的典型,是“脆弱”的代名词。课本告诉我们,林黛玉的眼泪是她无法适应环境、难以与人融洽相处的象征,她是一个注定失败的角色。小时候的我们,或许也觉得她矫情:为什么要为一点小事而哭?为什么不能像薛宝钗那样“识大体”?

可等到我们长大,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才明白,有时候,眼泪并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一种倔强的反抗。林黛玉的眼泪,是她在压抑的环境中唯一能够表达自我的方式。现代的我们,也许不会轻易落泪,但却换了一种方式表达隐忍:面对老板无理的批评,我们强颜欢笑;在家庭矛盾中,明明心里千疮百孔,却依旧假装坚强。我们不哭,但我们心里也有一个“林黛玉”在流泪。

阿Q:精神胜利法,何尝不是一种生存哲学

小时候读《阿Q正传》,我们总觉得阿Q是一个失败的笑话。他的“精神胜利法”让他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被用来告诫我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活得窝囊。但等我们长大,发现生活并不像课本里那样简单时,才终于懂得,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不是愚蠢,而是一种无奈的生存哲学。

现实中,谁没有过“阿Q”的时刻?被领导批评时,我们在心里安慰自己“他也不过是个打工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我们对自己说“最起码我还活着”;甚至在遭遇失败时,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不是不明白现实的残酷,只是不得不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继续走下去。阿Q的悲剧,是他被困在了那个无法改变的环境中,而我们的悲剧,是即使看清真相,也无力挣脱。

阮玲玉:沉默是金,还是刀尖上的舞蹈?

“人言可畏”是阮玲玉留给后人的最后一句话。学生时代,我们对她的故事或许只有片面的了解:一个被舆论逼到绝境的女演员。她的沉默,被看作是软弱和无能,是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面对舆论,要学会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