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千里走江城

连续折腾了几天,总算是将那座据说可以追溯到崇祯年间的镇公所堪堪修了起来,至于说镇子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明显违制的建筑就不得而知了,据说这就是那位“皇后”的宅邸,至于到底是哪位反王的“皇后”,地方志上也没有记录,反正是几百年过去了,这座建筑的主体还是相当不错的。

之前三个人的镇公所能用,现在,王跃几百人住进去也不觉得太挤,甚至还有可以重做仓库的地窖和冰窖,全都是一尺见方的花岗岩,缝隙很小,就这个质量没救算是被大口径炮弹直接击中问题也不大,正好用来储备从老君观撤下来的粮食物资。

之前,独立支队虽说是轻装撤离,可王跃还是利用空间将所有家当都带了过来,就连存水的大缸都不例外,主打的就是一个节俭,反正就是有兄弟部队帮忙运来的,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栖凤村这个地方看起来虽然没有老君观险要,可同样也是易守难攻,全钢炮台往关键位置一放,别说是土匪了,就是正规军也没有用,这交通状况谁也没办法携带重武器进来,独立支队的重机枪和机关炮摆在这里就是无敌的存在。

来到栖凤镇以后,王跃也对自己的部队进行了再次调整。

首先,修械所被从战斗部队独立了出来,建立了一个小型兵工厂,将原来只有30人的修械所扩编到了113人,之前从杏儿沟煤矿俘虏的原有32个工匠和51名学徒鉴别后问题都不大,也就都吸收了进来,加上那批设备,不知不觉间王跃已经拥有了太行山区实力最强的兵工厂,而且还是不接受反驳的那种。

其次,支队卫生队由原来的10人缩编为5人,精简下来的5人组建成一个小型的军医院,当然了,挑大梁的指望不上他们,还得是尚未离开的白大夫挑大梁,千万不要觉得5个人的军医院儿戏,事实上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国内很多地区的乡镇卫生院也就只有几个人,作为草创的医院也算是够用了。

再次,从抽调精锐部队组建起一个13人的警卫班,包括两个突击组,包括1名精准射手,3名突击队员(装备1888委员会步枪1支,C93手枪3支),另有两个2人机枪组(装备FND轻机枪1挺,1888委员会步枪1支,毛瑟M1879手枪1支),另有班长1人(装备C93手枪1支),作为一个怂货,王跃对自己的小命可是紧张得很,至于其他部队的缺额则由俘虏兵补齐。

最后,教导队取消,扩编为一个50人的随营军校,校长由王跃亲自担任,至于副校长则由王跃的副官秦寿担任,作为东北讲武堂步兵科的毕业生,培训一些班排长,还是没问题的,没错,独立支队的随营军校只培训一些班排长,对自己几斤几两王跃还是清楚的,至于副官则由孟烦了担任。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货实在是太能忽悠了,王跃实在是不放心让他带着那些俘虏兵,毕竟现在的独立支队体量还是太小了,实在是经不起内斗,如果不是出于对剧情人物的尊重,他都想直接干掉这货。

虽然手里还有十几万斤粮食,可王跃还是在抵达栖凤县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收购粮食。谷子、糜子,地瓜、土豆、黑豆、高粱,山药、干菜,不管是什么粮食,只要是老百姓愿意卖,独立支队这边就收,战争年代,最重要的不是枪支弹药,也不是金银珠宝,只有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才是最实在的,就算是自由有空间傍身也不能不做多重准备。

最开始两天,栖凤镇的土匪还想给独立支队“立立规矩”,可迷龙这家伙不讲武德,出门收粮居然拖着一门机关炮,碰到土匪就直接开火,一顿炮弹砸下去,土匪们当时就老实了,大部分人直接就跪了,剩下不多的土匪撒丫子便跑了,而且是直接逃出了栖凤镇。

仅仅几天时间,栖凤镇的大股土匪便逃得一干二净,只有一些跑单帮的土匪还搞不清楚状况,土匪只是坏又不傻,为了一口气直接顶着大炮讨生活没必要,世道这么乱,只要有人有枪,到哪里活不下去。

不过,想要理顺栖凤镇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完的,对此,王跃自然没有那个时间搞这个,索性便将事情一股脑丢给了顾雨菲,这娘们虽然欠缺经验,可最起码能够秉持一颗公心,让她锻炼一下也好,通过搜魂,王跃可以确认顾雨菲还没有倒向那边,就连对军统局也谈不上什么死忠,正是憋着劲儿要做出一番事业的时候,也方便自己“培养”。

至于说会不会将自己额度队伍拉走?顾雨菲根本就没有机会,因为核心位置都是绝对的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