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寇准和冯拯,现在让我们把时间稍微往回倒拨,我们一起回到冯拯病重并再三请求辞官的时候。
眼看冯拯确实不行了,刘娥便开始想着另选能人出任宰相。王曾此时为宋朝的次相,按照顺位应该由他接任冯拯的首相位置,但在刘娥的心中虽然王曾有功于社稷以及她本人,可冯拯即将空下的这个首相之位她却另有中意之人。此人并非是身处京城的某位政坛大佬,而是这些年被丁谓给整得灰头土脸且远在江南的刑部尚书兼知江宁府——王钦若。
刘娥为何会中意王钦若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因为王钦若不但是赵恒多年的密友兼知音,更是刘娥的大恩人,刘娥能够被封为皇后这其中王钦若可谓是居功至伟。不过,刘娥在此事上并未征求任何人的意见,而且这事她还做得相当隐秘。在决定把王钦若召回京城后,刘娥秘密派人前去传召王钦若,而宋朝的这帮宰辅大臣直到王钦若回到开封以后都还不知道他已经被刘娥给召了回来。
回到京城后,王钦若随即便入宫面圣,刘娥向其当面传达了意欲让他出任宰相的意思,王钦若对此当然是喜不自胜。就在冯拯被罢相并出任武胜军节度使的同一天,王钦若的任命诏书也一同下发:拜王钦若为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请注意王钦若头上的这一大串令人炫目的头衔和官职(尤其是这个昭文馆大学士),这意味他不但重新出任宰相,而且还是直接接替了冯拯的首相之职。在丁谓倒台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王曾仍然是次相,如此也可见刘娥对王钦若的感念之情有多么的深厚。
刘娥的这一人事安排堪称绝妙。王钦若对她有大恩,而如今她又对王钦若回以几乎同等的恩德,这必然会让王钦若对她感恩戴德。而且,由王钦若这个铁杆粉丝出任大宋的首相也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刘娥掌控整个朝局,她从此不用再与这帮宰辅重臣直接面对面地明争暗斗,所有的火力都将由王钦若来替她受着。另外,由于王钦若并不是那么深得人心,这也就避免了他会在中书省里独断专权继而威胁到刘娥手里的皇权。
英明的君主向来不会让朝臣团结一心,那样一来他的日子就不会好过,让这些大臣互相制衡却又极力寻求皇权作为靠山,这才是帝王心术当中驾驭群臣的最高境界。自从被赵恒给看上后,刘娥由村妇变为贵妇的那些年躲在屋里可是没有白读书,在这一点上她甚至比她的老公赵恒做得还要出色。
重掌大权的王钦若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朝堂的秩序。他加班加点地搞了一个《叙进图》出来并呈献给刘娥,这个东西简单来说就是一套规定了官员们在工作中所应遵守的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的日常准则,比如怎么在朝会上站位,再比如不同品级的官员在觐见皇帝或是参拜长官时应该如何行礼。作为一个学者型官员,这恰好是王钦若所最为擅长的事。
忙完了此事,王钦若又一头扎进了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里面,那便是连同孙奭、李维、晏殊、宋绶、陈尧佐等人共同编撰和审阅《真宗实录》。这活儿本来是由冯拯在负责,但如今也就只有身为首相的王钦若才有资格来做件事。让刘娥和赵祯大喜过望的是,王钦若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修完了记录赵恒为帝时期生平所为的《真宗实录》。当他将此呈给刘娥和赵祯御览后,这母子俩无不感戚并当众抹了眼泪,在这对母子哭过之后就是对参与编修《真宗实录》的各位官员进行封赏。
说句心里话,有这样贴心的宰相和臣子,哪一个君王会不喜欢?不得不说的是,王钦若同志的政治智慧绝对是超一流的,他永远都在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这样的人哪里是一个“情商高”就能评定得了的?
不过,王大人现在毕竟是当朝第一宰相,你的正事显然不是整天写写画画,再怎么说你也不能把宰相给硬生生地做成了一个翰林学士,可这偏偏就是王钦若的噩梦。还记得王钦若同志上次是怎么从相位上跌落下来的吗?就是因为他干不了什么实事和大事,他整个就是一个腰间挂着相印的庸碌之辈(客气一点的说法就是他只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而非实干家),如今再度为相,王钦若在这方面仍然是毫无进步。这就让人很奇怪了,王钦若之前主持编撰过巨型类书《册府元龟》,此时又刚刚完成了《真宗实录》,在他担任地方官时也是颇有政绩和民望,可为什么做了宰相之后他反而就在为政理政这方面不行了呢?
哼哼,为啥?因为他既不能服众又不够狠毒!
为相者,百官表率,执国之权柄。这种人要么你德行高深为众人敬仰,要么你得有足够让人敬畏的权谋手段,可王钦若这种类型的江南书生在这两方面都是残疾。他有才,但德行不敢令人恭维,他有谋,但只是嘴炮并未残忍到对谁都能够持剑封喉,再加上因为是他一手促成了在宋朝持续了十余年的“拜神运动”,这导致他在民间和士大夫群体里一直背负着“奸佞”的骂名。最重要的一点是,王钦若早年曾经卷入受贿丑闻,这种会伴随他一生的污点是怎么都洗不掉的。试问:如此之人怎可在王曾、鲁宗道和吕夷简这些在宋史里以刚直而着称的人面前做到镇服全场?
小主,
王钦若本以为自己人到晚年终于可以尽情地享受一把这大宋朝堂第一人的妙不可言之快感,但他很快就发现他这是在白日做梦。活在官场的人恐怕是人人都想当大官,但之所以有人会发出“无官一身轻”的感叹就在于这官儿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的好做,王钦若正是如此。
重回相位的他或许想到过自己刚开始的时候会遇到点小麻烦,但他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如此不得人心,无论是在中书省的议事堂还是在太后和皇上的面前,王钦若几乎每做一个决策甚至每说一句话都会被人有针对性地当场予以回呛。作为大宋的第一宰相这实在是让他很是难堪,而这行政工作自然也是因此没法展开。如此一来他王钦若也就一件顺心如意的政事也没做成,身为宰相却毫无拿得出手的政绩,在外人看来他完全就是一个拿着巨额俸禄却混吃等死的无能之辈。
面对这种状况,王钦若当然也是急得跳脚。某天,他终于是再也不想装什么风度了,他以年逾花甲的高龄直接对王曾和鲁宗道等人当场咆哮了起来:“你们这帮人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当年王旦当宰相的时候,我也没见你们这样对他啊!我王钦若到底是哪里得罪你们了?你们为啥总是要跟我对着干?”
宰相大人大发雷霆了,他很生气,后果……一点也不严重。待到王钦若咆哮完毕,鲁宗道悠然回道:“王文正公(王旦)乃是有大德之人,其德行之重,普天之下鲜有出其右者。你要是能像他那样秉公执政,我鲁宗道第一个服你!”
此话让王钦若当场语塞。他可能也是昏了头了,竟然把自己拿来和王旦相提并论,要知道王旦的行事和为人可是连寇准都为之而敬服,而你王钦若又有什么资格跟王旦比呢?
自古以来,凡事在领导面前装乖卖巧但却为同事所忌之人在工作中从来都是举步维艰,说白了就是只能靠一条腿走路。没错,领导确实
送走了寇准和冯拯,现在让我们把时间稍微往回倒拨,我们一起回到冯拯病重并再三请求辞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