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校尉阎鹤山军令,赵队正接令!”
在与陈麟分别后,赵澜带领的这一什人马被真正的什长,也就是李力直接交接到了预备营。
进入预备营,赵澜等十人屁股还没坐热,传令兵就已经带来了预备营校尉的军令。
这里的“校尉”,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实打实的军中官职,负责统管预备营的日常训练与新兵分配。
这里,咱们来介绍一下背景。
大唐各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折冲府人数最多,有两三万人之众,一般都是长安周边的折冲府才有这般规模,目的是为了警戒京畿,拱卫皇帝。
下折冲府数目最多,但人数最少,一般只有五千人左右,一般都在远离长安的位置,主要是为了守护边疆,控制要冲,抚境安民。
中折冲府居于两者之间,人数一般有一万人左右,离长安不远,主要是为了能够迅速响应皇帝诏令,以及在边关告急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出动。
巴州折冲府作为中折冲府,距离长安又近,人数比起一般的中折冲府来说,要多一些,人数在一万五千左右。
预备营在中折冲府中的作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新兵一旦进入预备营,通常很快就会被分配到各个战营、兵驿或是成为守城士卒。这里的分配原则简单而直接:上上等的新兵会被送往精锐营,上等的新兵进入战营,中等的新兵则分配到兵驿,而下等的新兵则只能负责守城。
这样的分配机制,让军队内部形成了鲜明的实力导向,能者上,弱者下,毫无情面可言。
预备营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新卒来了,立马参与训练,训练完成以后,又立马被派遣到各个地方。
所以,在赵澜这一什人到了之后,传令兵马上就带来了预备营校尉阎鹤山的命令。
“校尉有令,命折冲队正赵澜,即刻挑选队伍中武力出众之士,至校尉军帐报道,以备参加精锐营之考核。未被择中者中,若有自认实力尚可,不甘人后者,亦可自行前往,以展所长。”
听到这道军令,赵澜心中已然猜到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