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文文本为主的思考题
问题
《约书亚记》22:10 - 34详细记载了河东支派筑坛这一事件,该事件引发了其他支派的误会。在质问过程中,其他支派引用了《民数记》25章中以色列人在什亭与摩押女子行淫,并向毗珥的巴力献祭,也就是拜毗珥事件,以及《约书亚记》7章中亚干违背命令,私藏当灭之物,导致以色列人在艾城之战中失败的亚干之罪这两个历史事件。那么,这两处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与当前河东支派筑坛引发的冲突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呢?河东支派又是如何通过对“证坛”别出心裁的命名与细致入微的解释(22:21 - 29 ),成功化解这场一触即发的危机呢?而这一系列的事件背后,又深刻反映了以色列人对于律法有着怎样的深层理解呢?
答案
历史事件的警示意义
拜毗珥事件(民25:1 - 9):当时,以色列人在什亭陷入道德与信仰的泥沼,与摩押女子行淫并向异教神只献祭。非尼哈出于对神的“忌邪之心”,果断处决拜偶像者,才止住了神的愤怒。河西支派在面对河东支派筑坛时,不禁担忧历史会重演。他们害怕河东支派偏离正道,重蹈拜毗珥事件的覆辙,再次陷入偶像崇拜的深渊,从而引发神的惩罚,正如经文(22:17)所体现出的河西支派的忧虑。
亚干之罪(书7:1 - 26):亚干一人的贪婪与悖逆,私自藏匿当灭之物,致使整个以色列民族在艾城之战中遭受重创,付出惨重代价。这一事件让以色列人深刻认识到个体行为对集体的巨大影响。河西支派担忧河东支派筑坛的行为可能隐藏着罪恶,害怕因这一行为而导致全族再次遭受神的责罚,就像亚干之罪牵连全族一样,(22:20)清晰地显明了他们对“圣洁共同体”责任的高度敏感。
“证坛”的神学辩护
命名意图:河东支派将所筑之坛命名为“证”(???,22:34) ,这一命名蕴含深意。他们明确声明此坛并非用于献祭的祭坛,其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作为一个见证,见证“耶和华是神”(22:27) 。在当时,约旦河将以色列各支派分隔开来,河东支派担忧后代子孙会因为这一天然的地理阻隔,而对他们的信仰合法性产生质疑。设立“证坛”,便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让后代永远铭记大家共同的信仰。
律法创新:摩西律法明确规定“唯一祭坛在会幕”(申12:13 - 14),这是以色列人宗教生活的重要准则。然而,河东支派面临着独特的“地缘隔离”问题。他们以一座不用于献祭,仅仅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证坛”来回应这一危机。这并非是对律法的公然违背,而是在深刻理解律法精神的基础上,做出的灵活应用。就如同《马太福音》中记载的“安息日的主”耶稣,他在安息日做出一些看似违背传统安息日规条的举动,实则是对安息日真正意义的揭示,河东支派的做法同样体现了对律法精神的深刻洞察与灵活运用。
深层律法观
圣洁的群体性: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信仰并非是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整个民族与神所立的契约。他们将整个民族视为一个“圣洁共同体”,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与整体息息相关,不容许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到整个群体的圣洁与福祉,这一点在(书22:18)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真理的对话性:当冲突发生时,以色列人并没有选择用武力来解决争端。他们通过陈明历史事件(22:22),回顾神的作为;引用神名(22:22),强调神的权威;以及运用逻辑论证(22:24 - 25),阐述自己的观点,来化解矛盾。这种解决争端的方式体现了“公义从辩论而出”的理念,正如《箴言》25:8 - 10中所教导的,在真理的探寻与维护中,理性的对话与辩论是至关重要的。
二、开放式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