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力投资:将奉献资金投入到社会企业之中,这种投资方式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能够产生积极的伦理效益。通过支持那些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教会能够以实际行动践行信仰,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五、释经争议与神学反思
“将亡的亚兰人”身份问题
第5节中提到的“亚兰人”,通常被认为指的是雅各(参《创世记》25:20)。然而,为何经文特别强调其“将亡”状态,这一问题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历史批判学派:以冯拉德为代表的历史批判学派认为,这一表述反映了北国以色列受到的亚兰文化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色列与亚兰地区有着频繁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影响在经文中留下了痕迹。
- 神学象征说:从神学象征的角度来看,强调选民起源的卑微性,是为了与神的主动拣选形成鲜明对比(参《申命记7:7 - 8》)。通过突出雅各的“将亡”状态,更能彰显神的慈爱与大能,是神在以色列人最危难的时刻伸出了拯救之手,主动拣选了他们,使他们成为神的子民。
盟约的“条件性”争议
第16 - 19节中,祝福与顺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这一关联引发了关于盟约是否具有“条件性”的争议。
- 改革宗:加尔文等改革宗神学家认为,顺服是盟约的果效而非条件。他们强调,神的恩典是无条件的,是神主动与以色列人立约,而以色列人对神的顺服是在领受恩典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是对神的感恩与回应。
- 申命记神学:申命记神学则认为,祝福与咒诅构成了盟约的动态维系(参申28章)。这就如同婚姻关系一样,双方需要相互委身、相互回应。神承诺给予以色列人祝福,但以色列人也需要遵守盟约的规定,保持对神的顺服。这种动态的维系关系体现了盟约的复杂性与互动性,强调了双方在盟约中的责任与义务。
结语:在筐子与故事之间——盟约子民的生存姿态
申命记第二十六章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以色列人一手捧着装满初熟土产的筐子,这筐子承载着他们对神恩赐的感恩与对丰收的喜悦;一手传递着祖先的故事,这些故事记录着他们的民族历史、信仰传统以及神的救赎行动;双脚坚定地立于应许之地,这片土地是神与他们立约的见证,也是他们生存与繁衍的根基。这种“物质—言语—土地”的三重互动,为现代信仰者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存在范式。
- 感恩是记忆的行动:每一次奉献初熟之物,都是以色列人对出埃及事件的一次再体验。通过这一行动,他们将历史的记忆转化为当下的感恩,使信仰在实践中得以延续与深化。
- 慈惠是盟约的见证:分给穷人的十一税,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给予,更是“圣洁国民”的可见印记。它向世人展示了以色列人与神立约后的行为准则与道德风范,是对盟约关系的一种生动诠释。
- 叙事是身份的锚点:在这个充满流动与变化的现代性社会中,信仰告白成为了抵抗意义碎片化的有力武器。通过讲述祖先的故事、重述神的救赎行动,信仰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坚守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
正如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以“杯与饼”更新圣约(路22:19 - 20)一样,申命记第二十六章中初熟之物的筐子也在不断地呼唤着每个世代的信仰者:以感恩为祭,将感恩之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行动之中;以记忆为路,沿着祖先的足迹,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神的旨意;行走在盟约的光中,遵循神的教导,践行信仰的真谛,成为神在世间的见证者与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