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前往医院:在完成初步清洗后,应立即前往附近具备艾滋病防治资质的医院或疾控中心。时间紧迫,不要因犹豫或心存侥幸而耽误最佳时机。可以选择打车、呼叫急救车等最快的交通方式前往。在前往医院的途中,若伤口有持续出血情况,可采用简单的压迫止血方法,如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在伤口处,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伤口扩大。
详细告知医生接触情况:到达医院后,要向医生详细、准确地描述自己接触艾滋病毒的全过程。包括接触时间、接触方式(如性接触、血液接触等)、接触源(如是否知晓对方为艾滋病感染者,若知晓,其艾滋病病情控制情况等)以及自身当时的身体状况(是否有皮肤破损、黏膜炎症等)。例如,若在性行为中怀疑接触到艾滋病毒,需告知医生性行为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安全套是否有破损或脱落等细节;若为共用注射器等血液接触情况,要说明注射器的使用情况以及是否有多人共用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准确评估感染风险,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配合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进行一系列必要的检查。首先是对接触部位进行详细检查,查看是否有伤口、破损程度、黏膜损伤情况等,评估病毒侵入的可能性。同时,还会进行血液检测,主要检测项目包括HIV抗体、P24抗原等。虽然在接触后的72小时内,这些检测指标可能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但通过基线检测,能够为后续的观察和诊断提供对比依据。例如,在后续的随访检测中,若发现相关指标出现动态变化,就能更准确地判断是否感染了艾滋病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
药物阻断原理:艾滋病阻断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HIV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过程来达到阻断感染的目的。HIV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才能完成复制并感染更多细胞。阻断药物能够在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例如,有的药物可以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止病毒RNA逆转录为DNA;有的药物则可以抑制整合酶,使病毒DNA无法整合到人体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让免疫系统有机会识别和清除少量已经进入人体的病毒。
常见阻断药物种类及服用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艾滋病阻断药物组合通常包含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常见的药物有拉替拉韦、多替拉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等。一般来说,阻断药物需要每天按时服用,连续服用28天。例如,某一阻断药物组合可能要求患者每天固定时间服用,早晚各一次,每次服用特定剂量的药物,具体服用方案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不同的药物组合可能在服用时间、剂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患者必须按照医生制定的个性化方案进行服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物获取途径:在医院完成评估后,若医生判断需要进行药物阻断,会立即为患者开具阻断药物处方。医院药房通常备有常见的艾滋病阻断药物,患者可直接在医院药房取药并开始服用。若医院药房药物短缺,医生会告知患者前往指定的药店购买,或者联系当地疾控中心,通过疾控中心的渠道获取药物。在获取药物的过程中,要确保时间的紧迫性,尽快拿到药物并开始服用,不要因为寻找药物的过程而耽误最佳服药时间。
四、自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遵守药物服用要求
按时按量服药:按时按量服用阻断药物是确保阻断成功的关键。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和剂量进行服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漏服。例如,若某一天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忘记服药,应在想起后尽快补服,但如果距离下一次服药时间较近(如不足4小时),则无需补服,直接按照正常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即可,切不可一次服用双倍剂量。因为不规律的服药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无法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影响阻断效果,增加感染风险。
注意药物副作用及应对:部分艾滋病阻断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这些副作用的出现程度因人而异,若副作用较轻,患者应尽量坚持服药,并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缓解不适。例如,出现恶心、呕吐时,可以尝试在服药前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避免空腹服药;若出现腹泻,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但如果副作用较为严重,如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持续性高热等,应立即联系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可能会更换药物或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二)密切关注身体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