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双雕?
既下秣陵,又重创孙权的山越军?
刘备精神一振,欣然问道:
“不知伯温有何妙计,可一箭双雕?”
萧和起身来到沙盘前,拂手一指:
“秣陵城中现下已是人心离乱,最多不过一月,便将不攻自破。”
“周瑜心如明镜,自然清楚,于他和孙绍而言,若不想坐以待毙,现下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路,乃是弃城东逃,去吴郡依附孙权,另一条路则是击破我军,自解秣陵之围。”
话音方落,鲁肃便摇头道:
“孙绍周瑜与孙权已势同水火,以孙权的气量胸襟,就算孙绍周瑜服软低头去投奔,孙权也绝不会放过他们。”
“以周瑜的傲气,他更是绝不会向孙权卑躬屈膝的认错,故肃敢断定,周瑜绝不会弃城东逃,去吴郡投奔孙权。”
刘备也微微点头,认可鲁肃的判断。
“所以嘛,周瑜就只剩下第二路,那就是击破我军。”
萧和微微一笑,手指向城北一指:
“以周瑜现下兵力,正面击破我军绝无可能,唯一的机会就是破釜沉舟夜袭我主营,唯有破我主营,方能逼迫我军撤围西退,暂解秣陵之围!”
刘备及众将纷纷点头,萧和的判断显然引得了所有人的共鸣。
“夜袭我北门主营,确实可毕其功于一役。”
甘宁点了点头,却话锋一转:
“只是周瑜现下可用之兵,不过九千人而已,能用于夜袭的兵马,最多五千人。”
“我主营却有两万余人,他区区五千余人,就想夜袭破我主营,他何来的自信?”
甘宁的疑问,亦是问出了众人疑问。
萧和一笑,便离开沙盘,又来到了悬挂的地图前,往吴郡方向一指。
“单凭周瑜五千兵马,自然不可能袭破我主营,所以周瑜才要调吴郡的山越兵北上,配合他里应外合,两面夹击,方能一击而胜!”
“这就是孙权他们为何在松江突然修建水营,四处搜刮船只的原因。”
“因为他们想由松江乘船入海,尔后北上再入长江,于秣陵下游曲阿一线偷偷登陆,从东面出其不意奇袭我主营!”
“我水军多布于秣陵至濡须口一线,对下游方向反倒疏于巡防,正好给了他们可趁之机!”
萧和手指沿着松江向东,再沿海岸线向北,最后落在了曲阿所在。
大帐内,一片沸腾。
刘备与众人纷纷转身,齐聚向了地图,顺着萧和所指,听着他的推算,神色渐渐恍然惊醒。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若果真如此,周瑜这一计当真是鬼神难测,实乃一招绝妙好计!”
刘备啧啧称奇,庆幸的目光看向萧和:
“伯温,幸得有你在,识破了周瑜这一道奇谋,若不然我们收取江东的战略,便要绊倒在这最后一步上呀!”
萧和面露一丝讽刺,一笑道:
“这美周郎确实是智谋非凡,这一计若是搁在以往,和也不好识破。”
“不过现下二孙风雨飘摇,秣陵也好,吴县也罢,暗中转投主公者不计其数,正是有这些人暗中递送消息,和才能有足够的情报,来推算出周瑜的图谋。”
“周瑜孙权此番之败,可以说是败在了人心尽失!”
人心,人心…
刘备捋着细髯不住点头,显然是深以为然。
原本明悟的眼中,忽尔却又添一丝疑色,问道:
“军师,备还有一事不明。”
“陆逊朱桓等既追随孙权逃出秣陵,自然是选择忠于孙权,而非那孙绍。”
“孙权与孙绍周瑜势同水火,依理断然不会发兵助其解秣陵之围才是?”
鲁肃也好,甘宁也罢,经得刘备一提醒,同样困惑的目光,皆是看向了萧和。
“吴郡的那支山越兵军权,其实是掌握在陆逊朱桓等四姓手中,发不发兵来解秣陵之围,说到底是由他们说了算,而非孙权。”
“这就是周瑜为何扣押了四姓族人,为何杀了陆瑁,又放陆绩携其兄首级出城往吴郡而去的原由。”
萧和点破了其中玄机。
刘备心头一震,急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