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疾苦,苦的往往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林回语气坚定,神情认真,“文道真解上说,‘文道之下皆蝼蚁’,学生认为,这便是祸根。”
“读书人从接触文道的那天起,三观便被这句话深刻影响着。于是,在大多数读书人眼中,没有文心的人,便是贱民,生杀予夺!”
林允鸿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一丝赞许:“你说得不错,这世间的乱象,根源便在于此。”
他看向林回,问道:“你方才提到的‘三观’,指的是什么?”
林回解释道:“‘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三者的形成,源自后天的教育与环境。正如学生所说,圣院所著的《文道真解》,从一开始便宣扬‘文道至上,百姓为蝼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导致读书人与百姓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林允鸿点头,叹道:“朕这些年与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不断完善针对大詔读书人的律法,便是试图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圣院以《文道真解》为圣人经义,纵容读书人行使特权,律法反倒成了大詔百姓头上的一柄利剑。”
“有些官员甚至与读书人勾结,将朝廷律法对准平民百姓,实在是可笑可叹!”
林允鸿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愤怒,但更多的是对天下的忧虑。
林回静静地听着,心中对这位皇帝陛下多了几分敬佩。
他能感受到,林允鸿确实是一个心系天下、愿意为百姓谋福祉的明君。
“林回。”
林允鸿突然停下脚步,目光深邃地看向他,“若你是朕,在这种无法破局的情形下,你会怎么做?”
轰!
林回身形一震,心跳骤然加快,整个人都僵住了。
什么?若他是皇帝?
“陛下,学生惶恐……”林回连忙低头,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这个问题的分量太重了,重到他根本不敢轻易回答。
“无妨。”
林允鸿笑了笑,语气中带着几分鼓励,“这里只有朕与你,不必拘谨。说说看,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林回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道:“陛下若有垂问,学生斗胆直言。若换成学生,学生会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严抓读书人以文乱法之事,以此震慑天下;其二,广而告之,使天下百姓皆知朝廷之决心。”
林允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大詔目前缺的是两样东西:一是敢于与圣院对抗的狠人,二是权威的宣传渠道。”
林回语气坚定,思路清晰,“大詔读书人以文乱法,犯了什么大罪,民间百姓不知道,读书人也不知道。这就造成了一个盲区。”
“若能将读书人作恶的案例公之于众,让百姓知道朝廷对读书人下手的态度,百姓自然敢于站出来,读书人也不敢再肆意妄为。”
林允鸿微微颔首,眼中光芒闪烁:“你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但如何广而告之?可有具体之法?”
林回沉吟片刻,开口道:“学生以为,可以成立‘报社’。”
“报社?”林允鸿眉头微皱,显然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对,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