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漕运就是大明的沉重负担

重生大明1635 蜀中侠 1239 字 20天前

“臣在!”

天津巡抚贺世寿起身拱手。

“城墙与城内设施重建,需花费几何?”

“禀陛下,臣预计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

“嗯...”崇祯陷入沉思,战后重建简直花钱如流水啊,三两天也不可能统计详尽。

该花就花吧,要将天津打造成中转枢纽,这点钱还远远不够。

“刘尚书!”

“臣在!”

刘遵宪起身拱手。

“朕从缴获之银两中拨三百万交予天津,你工部与贺爱卿一道,着手城池修缮!

另南水门至海湾百余里水道需予以梳理,工部详勘后即刻实施,由巡抚衙门具体经办!

朕之目标,乃两千料福船可畅通无阻,直达天津城!”

“臣等遵旨!”

“诸位,从本次战役即可看出,运河任意城池被占据,都将影响朝廷命脉,每年疏通运河费用数不胜数,早已成为朝廷负担。

山东与江南一线尚不明朗,朕不能被一帮不轨之人掣肘,运河漕运实乃羊肠小道,海运迫在眉睫,大明欲置死地而后生,绝不可对海运视而不见!”

崇祯掷地有声,一众臣子虔诚地接受圣训。

范景文、毕自严、刘遵宪,包括巩永固早已接受过这个思维,将军们不一定懂经济,不过战略上他们分得清,主要乃天津官员得灌输灌输。

崇祯必须借机说清楚,以便今后天津方面展开工作,缓了缓,接着道:

“三宝太监七下西洋,之后却迅速没落,西洋档案甚至被刘大夏刻意烧毁,从此大明对番外事宜知之甚少。

隆庆先祖重新开关,然上下阳奉阴违,堂堂福州市泊司一年之关税,竟仅数千至万余两不等,何其荒谬!

谁能告诉朕,大明先期踊跃向外拓展,最终却畏海如虎,舶税聊胜于无,到底是何原因?”

这个发问不容易回答,厅中落针可闻,臣子们无不微低双眸。

毕自严偷偷瞄了皇帝一眼,四目相对中,老毕瞬间懂了,连忙轻咳一声:

“陛下,臣以为涉及面非常之广,有中枢之考量,有各利弊之牵涉,然归纳起来,不外乎总体两点!”

毕自严故意停顿,就此事内阁六部与天子早都讨论过若干次,温体仁、陈奇瑜传回来的奏本中,也能看出很多端倪,他这大明财神爷自然门清。

看今天这架势,明显陛下有借他人之口的意味,从而引发讨论及促进共识,他必须主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