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忛拿着喇叭喊着,陈瑾和朱颜曼兹刚刚拍的是一场学校看见的场景。
属于外景戏。
陈瑾穿着很朴素,留着十年前大学生的长发,整个人显得很是内敛冷静,一副清苦人家出来的学霸样子;而朱颜曼兹则是漂亮多了,同样是戴的假发。
双马尾清爽的女学生打扮,这才叫本色出演。
很快,陈瑾和小朱就拍完了上午的戏份。
“开饭开饭!”
郭忛在那喊着,一个个拿着剧组盒饭在那吃了起来。
陈瑾端着个板凳来到了郭忛身旁。
“咋了,领导有啥指示?”
平时陈瑾天天跟朱颜曼兹你侬我侬,吃个饭都凑到一起;娜扎都看的牙痒痒,每天被喂狗粮。
今天居然坐到了自己身旁。
郭忛显然知道陈瑾有事要找自己商量。
“下午我新戏的看片会,去不去?”
陈瑾一边捧着盒饭在那吃着,一边说着。
郭忛嚼了口,腮帮子鼓着,咽下去后,眨了眨眼:“那部冲击威尼斯的入殓师电影?”
陈瑾跟他说过。
“对,还会来一个老外,到时候介绍你认识认识!”
“去啊,这怎么能不去,多好的学习机会!”
郭忛连饭都顾不上吃了,不由问道:“哪个老外,我听说过吗?”
“不知道,说是这届威尼斯的评审之一!”
“拉过来先占据个1票名额!”
“哈哈哈!”
郭忛都有些喷饭。
这倒是北电能干得出来的事情。
先把这一届威尼斯的评审打听好,搞搞关系,然后再找个认识的先看看电影,走走后门。
而威尼斯主办方主席老马又是自己人,一个评审团主席外加6个评审,他里面会安插2-3个心腹,保证奖项的相当公平,尽可能杜绝评审团主席一言堂的情况。
这都是三大电影节的默认操作和潜规则。
有的时候,遇到弱势的评审团主席,三个评审已经可以左右票选了。
其实这个电影节的评审团选择非常讲究,一定会请一位来自业内的重量级电影人,来保证电影节有足够的曝光度,和覆盖全球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欧洲电影人肯定是电影节评审的中坚力量。
而亚洲、非洲或者南美地区的电影人,也时常会进入席位。
而这些评审的身份,除了传统的导演、演员外,作家、影评人、音乐人、制片人也有机会进入评审团。
在电影节的十几天时间里,评审们每部电影都要看。
这可不是轻松活儿,每天聚在一起,讨论每部电影的优劣。
电影节决定哪些电影会入选竞赛单元,但他们不能影响评审会的最终决定。
这里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评审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交流的语言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大家都用英语交流,但如果你的英文口语水平不够好,表达能力不强,自然会影响你在评审会中的话语权。
但你说电影节的评审会都能做到没有偏袒,没有私心,那是不可能的。
在评选期间,一位强势的评审,可能会对奖项的评选有直接的影响,甚至盖过评审团主席的影响力,比如最出名的戛纳“失败者”,戛纳电影节惨案制造者,法兰西玫瑰——伊莎贝尔·阿佳妮。
戛纳差一点就被这位柏林、戛纳双料影后,给弄的名誉造地。
她在1997年,出任第50届戛纳评审团主席。
在评选过程中,完全被意大利导演南尼·莫莱蒂利用小动作架空,失去了对评审团的掌控。
阿佳妮原本希望自己心仪的《意外的春天》拿到金棕榈,但莫莱蒂却喜欢《樱桃的滋味》、《鳗鱼》两部影片。
强势的莫莱蒂先是强调《樱桃的滋味》多么的出色,鼓动大家为影片投票,等拿到票数后,他又表示其他影片其实也很出色,于是劝说阿佳妮设立双黄蛋,让她以为这样可以保住《意外的春天》拿到大奖。
但等阿佳妮同意后,莫莱蒂就彻底翻了脸。
他表达了对今村昌平的支持,最终《鳗鱼》和《樱桃的滋味》两部莫莱蒂喜欢的电影拿到了金棕榈,而阿佳妮的《意外的春天》,只获得评审团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