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意义确实不太一样!”
《山楂树》、《建国大业》都要拿去参选。
不过《建党伟业》因为7月1日上映的缘故,本届华表奖截止日期正好是6月底,“完美”错过,只能上11月份的金鸡了。
金马郭忛想要去试试,但陈瑾对这个奖项没啥好感,但架不住现在金马在两岸三地的奖项含金量最高,要去的话,陈瑾让郭忛一个人带着剧组去就行。
他才不想去捧那帮家伙的臭脚。
未来国内一次次的票房冲高,都在验证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仅靠华夏,华夏本土的市场,就能完全撑起电影的蓝海。
你去横扫好莱坞,不如深耕国内,把票房号召力打到最高;就如同程龙、周星弛、李小龙当年在香江一样,能做到万人空巷,一呼百应。
只要电影上映,群众一窝蜂的涌入电影院支持,那好莱坞自然而然会找上门来。
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你电影自带10个亿、20个亿票房号召力,谁不眼红?
所以陈瑾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在国内的影响力,做到极致!
超越未来的吴晶、沈藤。
而奖项这些,倒也是添彩的彩头。
看着电视里唐国強老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着《沁园春·雪》,陈瑾内心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国强,才能让电影走出国外。
不然其他的都是扯淡。
……
而此时央视的后台,柳刚脸上的兴奋,是个人都看得出来。
爆了!
《诗词里的中华》,收视率彻底爆了。
首先是收视并发数。
这个是央视能看到的数据。
在节目播出前,一套的收视并发数为400,播出10分钟后就达到800,直接翻了一番,并在播出过程始终保持在800左右。
这个数据其实才是柳刚最看重的。
收视并发数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同时观看某一节目的观众数量。
它反映了节目在播出过程中,某一时刻的实时关注度和受欢迎程度。
简单来说,就是“同时观看的人数”!
假设一个节目在播出时,有1000名观众同时打开电视或通过网络观看这个节目,那么此时的收视并发数就是1000。
而如果这个数字随着时间增加,比如增加到2000,那就说明同时观看的人数增加了。
这是央视为了应对网络收视的冲击,而自己制定的一个数据参考。
它能直观地反映节目在某一时刻的吸引力和热度。
如果并发数很高,说明节目在播出时,吸引了大量观众同时观看。
观众的粘性,也可以通过观察收视并发数的变化,判断她们是否持续关注这档节目。
如果并发数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保持稳定或上升,说明观众对节目内容感兴趣,粘性较高。
收视率对比并发数来说,还是太笼统了。
虽然也具有参考性,但它是统计一段时间内观看过节目的总人数与总观众群体的比例。
而收视并发数更关注“同时观看”的人数。
它更能体现节目在播出时的即时影响力。
如果一个节目播出后,有100万人在一天内观看过,但这些人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观看的,那么收视率可能很高。
但如果在节目播出的某一时刻,有50万人同时观看,那么收视并发数就是50万。这个数字更能体现节目在播出时的“火爆程度”!
而现在,《诗词里的中华》,并发数比之前没播出时,已经翻了一番还多。
这是央视在制定这个数据之后,第一次发生这么离谱的事情。
原本,这个并发数打破纪录,要到《舌尖上的中国》才会发生,但现在,《诗词》提前引爆。
这应该也是央视历史上,目前收视率最高的一档综艺。
“居然一直没跌过!”
“并发数也一直在走高……”
柳刚都有些看呆了,平均的收视率区间其实已经波动不大,6.15%左右,这还是第一期的平均收视。
而最高收视,则还没到来。
因为唐国強的《沁园春·雪》,刚刚念完。
不出意外,可以达到8%甚至更高。
这样的收视率,除了春晚之外,也只有前几年黄金档的几部电视剧可以做到。
“哈哈哈,可以申请黄金档的播出机会了!”
“26号,看看能达到多少!”
这虽然是重播,但用户量有一批电视剧的观众,所以其实并不会低。
甚至,看过一遍的网友,有的还会继续看一遍。
因为第一期拍的确实好看。
不管是演员的表演,还是选角,还有节目的创意流程等等,跟春晚陈瑾的那档节目看似一样,但却增加了将近半小时多的时长。
还有和很多电视、电影一样的剧情。
故事性比春晚更好。
春晚是因为节目不能太长,而现在做成了综艺,总时长1个小时,当然观看更佳。
陈瑾在看到柳刚发给自己的消息后,整个人也是挺兴奋的。
没想到误打误撞的一个创意,现在能做到这般出圈。
这或许……是连带他自己本人都没想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