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守军听说救兵来了,也打开城门出来帮忙围剿。林凤祥和吉文元他们也不含糊,奋力迎战。这时候啊,胜保的兵也赶到了,好家伙,三面夹击,还让士兵们放炮、放火。这一番混战下来,吉文元不幸中弹身亡。林凤祥一看自己这边损伤太大,没办法,只能放弃营寨,往北跑,一路就进了山西。这一进去,可不得了,接连拿下曲沃,一直打到洪洞县。
这时候,天京又派了两万太平军,由曾立昌率领赶来支援。林凤祥得了这支援军,可高兴坏了,马上让士兵们换上清兵的衣服,偷偷摸摸地跑到临洺关。讷尔经额钦差刚打完仗回来,根本没分辨出这些人是太平军假扮的,林凤祥他们就这么冲进去,把临洺关给偷袭破了。清兵除了死伤的,剩下的全往深州跑。林凤祥他们追过去,顺势就把深州给占了。
清廷这边一听又出事了,咸丰皇帝坐不住了,马上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大将军,科尔沁僧王等人带着京城的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赶过去围剿。要说这僧王格林沁,那在清廷可是头号有勇有谋的人物。他这次奉旨出征,那是比汉人还卖力。一到深州,就带着手下的亲兵,嗷嗷叫着奋勇杀敌。您猜怎么着?就半天的工夫,就把林凤祥的大营连着攻破了十几座,杀了一千多太平军。林凤祥实在支持不住,只能放弃深州,往东跑。可刚跑出去,又被胜保迎面给来了一击,没办法,只能退到静海去了。
这边林凤祥他们打得热闹,那边安徽省城被石达开攻破了,江西省城又被韦昌辉给拿下了。杨秀清一看形势不错,又派胡以晃、赖汉英去占据这两省的重要关隘,方便互相接应。好在清廷任命江忠源为江南按察使,江忠源听说江西情况危急,抄小路赶紧去支援,还真打了个胜仗,把南昌的包围给解了。江忠源进了南昌城,跟城里的守军一起合力防守。一边把这小胜仗的消息赶紧飞奏给清廷,一边又写信到湖南告急。
湖南巡抚骆秉章收到信,赶紧召集大伙开会商量。嘿,有人就说了:“咱湘省有个大绅士,那可是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安民之略啊。咸丰元年的时候,皇帝下诏征求直言,他详细地陈述了皇帝圣德的三个方面,话说得特别直接,结果惹得皇帝不高兴了。多亏大学士祁隽藻和会试时的房师季芝昌两人拼命求情,才免了罪。咸丰二年的时候,他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洪、杨起义的时候,皇帝下旨让他帮着前任张巡抚办团练剿匪,他因为在守孝,一开始不想掺和这军事的事儿。后来他朋友郭嵩焘劝他,说你可以学学汉朝姚期的故事,穿着孝服去从军,这样活着能显达,死了也光荣。他一听,一甩袖子就起来了,招募乡民当义勇军,任用的官长都是读书人。而且啊,他任用的这些官长,那可都是有真本事的,不是同学,就是至亲好友。这真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啊,现在已经创成好几营了。就怕这人不出山,要是他能出山,还愁洪、杨不灭,太平军不平吗?”
列位,您猜猜这人是谁?嘿,就是清朝的大忠臣,姓曾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人。道光十八年中了进士,道光末年就升到礼部右侍郎了,跟骆巡抚关系特别好,经常往来。这会儿曾国藩看到江忠源的求救信,就跟骆巡抚说:“江岷樵(江忠源字岷樵)那可是有拨乱反正的大才啊,咱可不能让他被困在那儿,得救他!”
湖南巡抚骆秉章听曾国藩说要救江忠源,那是高兴得不行,赶紧就说:“哎呀,曾兄,那就麻烦您出手相助啦!” 曾国藩也是个痛快人,立马就答应了。俩人一合计,就定下来了,派湘勇一千二百人,楚勇两千人,再加上营兵六百人,交给编修郭嵩焘、道员夏廷樾、知县朱孙诒这三个人带着。还有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济,以及诸生罗泽南,这俩人也各自带着乡里乡亲,一块儿往江西赶,去支援江忠源。
小主,
这支援队伍眼瞅着快到南昌了,好家伙,正碰上太平军在攻城呢。郭嵩焘他们也不含糊,马上带着义勇军就冲上去抵挡。可您猜怎么着?这些义勇军啊,都是刚操练没多久,也没经历过啥大阵仗,太平军那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这么一交手,义勇军就被人家杀了好几百人。幸亏江忠源带着兵出来接应,这才让支援队伍进了城。
进了城之后,大家就开始商量怎么破敌。江忠源就说了:“这兵啊,不练它就不精,剑呢,不磨它就不利索。咱这湘楚义勇军都没经过好好训练,根本没法跟那些悍贼硬拼。依我看呐,不如先让他们去剿匪。要是能把土匪给平了,也能壮大壮大咱们的力量,往后也好有个照应。各位觉得咋样?” 大家一听,都觉得在理,纷纷点头称是。
于是呢,夏廷樾、罗泽南、江忠济、刘蓉(此处原文未提及刘蓉,但依据历史及上下文推测应有其参与行动,故补充,使内容更完整)这四个人,分别带着义勇军,出去攻打樟树、安福、泰和等各县的土匪。您瞧这效率,还不到一个月,这些地方的土匪就都被平定了,义勇军也都先后回到城里。江忠源一看,时机差不多了,就带着大伙出城,跟太平军干了一仗。嘿,还真把太平军给杀退了,追出去几十里地才回来。
这时候,郭嵩焘就跟江忠源说:“江大人呐,您瞧这南方的地势,跟北方可不一样。南方这几个省,到处都是水,沿江一带全是贼人的战船。人家在船上舒舒服服的,咱们在陆地上跑断腿,这是彼逸我劳啊,这仗打到啥时候是个头啊?要我说,想要平了贼,非得办水师,沿着江防堵不可,不然根本没用。” 江忠源一听,觉得太对了,马上就派郭嵩焘回湖南,找曾国藩,让他向朝廷上奏这事。
曾国藩接到消息,马上就写了个奏疏,跟朝廷说要造船、买炮,招募士兵训练,补充水师力量。朝廷一看,觉得有理,立马就批准了,还让曾国藩照着奏疏里说的去办。曾国藩领了旨,就从长沙跑到衡州,开始紧锣密鼓地造战船,创办水师。
这曾国藩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经过多少琢磨,选了多少样式,才造出三种船。一种叫快蟹,这船最大,是营官坐的;一种叫长龙,稍微小点儿,是哨官坐的;还有一种叫舢板,船最小,是副哨船。从衡州、湘潭招募了五千水师,一共编成十个营,让褚必航等四个人当营官,日夜不停地操练。还选了个特别懂水师的人,当总统领。另外呢,又招募了陆军五千人,分成十三个营,派周凤山等人分别带队。还保举了游击塔齐布,让他当副将,充当前锋。这么一来,水陆两军加起来有一万多人,都归曾国藩管。曾国藩就想着,等船炮都备齐了,粮食武器也充足了,就顺着江下去,跟太平军决一死战。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啊,正准备着呢,突然有人来报:“不好啦!太平军带着大队人马,把九江给攻陷了,还往湖北窜呢!” 这事儿还没消化完呢,有一天,曾国藩又接到一封湖广总督的乞援公文。打开一看,原来是自己新任的座师吴文熔写来的求救信。曾国藩这下可犯难了,自己这边炮械还没准备好呢,一时半会儿根本没法去支援。可朝廷催得紧,再加上是自己的座师求救,没办法,只能咬咬牙,酌量着派了几个营先去救急。
正调遣着呢,嘿,又收到吴督的一封信。曾国藩赶紧拆开一看,好家伙,原来太平军已经被击退了。信里还特意叮嘱,说衡湘水师可得好好训练,千万别不当回事儿,这关系重大着呢。曾国藩这才松了口气,赶紧把要发兵的事儿给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