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内,嬴虔匆匆穿过回廊,步履轻快。自击败魏赵联军后,他的心中萌生了一个重要想法,今日终于有机会向皇弟汇报。
大殿上,嬴渠梁正在批阅奏章,见兄长进来,面露笑容:"兄长何事如此急切?"
嬴虔行礼后,郑重其事地说:"皇弟,此次大战,我深有感触。虽然我军取得了胜利,但在战斗中,我发现一个严重问题——我军中层军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若要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仅靠现有将领远远不够。"
嬴渠梁放下手中竹简,饶有兴趣:"说下去。"
"我以为,我国应建立一所军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嬴虔眼中闪烁着热忱,"选拔有潜力的年轻士兵,系统教授兵法、战术、骑射等技能,为我国打造一支强大的后备军官队伍。"
嬴渠梁沉思片刻,双眼渐渐明亮:"好主意!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人才为本。我军若要持续强大,确实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军官。"他满意地点头,"兄长可有具体方案?"
嬴虔早有准备,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我已拟好方案。军校设在咸阳郊外,选址已定;招收对象为军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士兵和有志青年;课程包括兵法研习、战术演练、骑射训练、地形判读等。"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愿亲自担任教官,传授战场经验。"
嬴渠梁大为感动:"兄长高瞻远瞩,能为国为民谋划长远。"他起身拍拍兄长肩膀,"准了!朕全力支持你建立军校。所需人力物力,尽管开口。"
得到父王首肯,嬴虔欣喜若狂,立刻着手筹备。他亲自选址、设计校舍、制定课程、挑选学员。短短一个月内,秦国第一所军事学校——"武胜学堂"拔地而起。
学堂选址在咸阳城西十里处,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校舍布局严谨,教场宽阔,藏书丰富。首批招收学员百人,皆是从军中层层选拔出的精英。
开学第一日,嬴虔身着常服,站在学员面前,神情庄重:"诸位,你们能来到武胜学堂,是秦国之幸,也是你们的荣耀。从今日起,你们将接受最严格的训练和最系统的教育,成为我秦国未来的栋梁!"
他环视众人,语气坚定:"我秦国有统一天下之志,而你们,将是实现这一宏愿的中坚力量!"
学员们听得热血沸腾,齐声高呼:"为秦国效力,死而无悔!"
教学正式开始。每日晨曦初现,学员们便开始晨练;白天研习兵法、演练战术;夜晚则研读历史、探讨策略。嬴虔几乎每日都会亲临学堂,亲自授课。
一日,嬴虔正在讲解骑兵战术:"骑兵作战,速度为先,灵活为要。记住,骑兵不是用来硬碰硬的,而是要利用机动性,找到敌军弱点,实施突袭。"
他在沙盘上演示:"看这里,如果敌军是这样排列,我军骑兵应该从哪个方向突击?"
一名叫赵亭的学员站起来:"禀太子,应从敌军侧翼突击,切断其补给线!"
嬴虔赞许地点头:"不错!侧翼往往防守薄弱,且一旦突破,可直插敌军后方。"
另一名学员王离则提出不同见解:"太子,我认为应先佯攻正面,吸引敌军注意,再从侧翼突袭,效果会更好。"
嬴虔眼前一亮:"王离说得极是!兵法贵在虚实结合,调动敌军,乘虚而入。很好,这正是我想教给你们的。"
课堂上,嬴虔不仅传授战术技巧,还分享亲身经历:"记得在与魏赵联军作战时,我军骑兵正是利用敌军协调不畅的弱点,实施了穿插迂回。战场上,观察和判断比勇猛更重要。"
除了嬴虔,商鞅和其他秦国名将也会定期来学堂授课。商鞅尤其注重战略思维的培养:"作战不仅是一时一地的较量,更是国力、谋略、人心的较量。你们必须学会从全局考虑问题。"
武胜学堂很快声名远播,各国纷纷派人打探。有人回报魏王:"秦国太子亲自教授兵法,培养大批军事人才,不出十年,必成气候!"
魏王闻讯,忧心忡忡:"秦国果然谋划长远!此举若成,秦军将更加难以对付。"
与此同时,咸阳宫内,嬴渠梁正与商鞅商讨下一步军事行动。
"武安君,魏国近来可有异动?"嬴渠梁问道。
商鞅回答:"陛下,我军上次大胜后,魏国元气大伤,正在积极备战,意图阻止我军进一步进攻。"
嬴渠梁眼中闪过锐利光芒:"秦国崛起之路,不可逆转。朕决定,乘胜追击,对魏国再次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