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黛玉让香菱多了解古人的用意

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安兴致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他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而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的比喻不仅形似,更生动地描绘出雪花轻盈飘飞的姿态,富有诗意和美感,显示出她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好良好的文学素养。

此后,“咏絮才”就成为了称赞女子善于吟咏、有出众诗才的典故。

但是我们要明白,这是判词,是模拟推背图预测人物结局的,如果只是夸黛玉有才,完全不需要这么神秘,读者都能看见的东西,自然不需要藏到判词里。

所以作者培养我们去深度了解历史典故的意识,当我们了解了谢道韫的结局,再去仔细领略其中的滋味,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正意图。

隆安三年,孙恩发动叛乱,谢道韫的夫君王凝之没有什么防御措施,只是祈祷五斗米教道祖保佑。

叛军很快攻入城池,王凝之弃城逃跑,谢道韫只得自己带领家丁、奴仆拿起兵器,抵抗叛军。

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

这个故事就隐藏了黛玉的结局,其实就是隐指崇祯皇帝,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围攻京城。

十九日凌晨,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百官手足无措,我们可以看成宝玉代表的大明手足无措。

崇祯帝只好手执三眼铳与数百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抵抗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