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之时最为严厉,灭了南唐北汉等国之后,虽说没有大举马踏江湖,但当时各路州官府,都给辖下江湖门派下过命令,言天下害兵久矣,不得擅动利器。
后来太宗即位,太平兴国年间,甚至收缴过江湖之上的刀枪等物,虽然各门派象征性地交上一部分,大多都藏了起来,但门中练功的路数却从一些兵器为主,渐渐转成了内功拳掌。
毕竟江湖人总要走江湖,刀剑不能随意携带,遇见就被官府抓拿,那还练了有什么意义?
至于律法之中允许随身的武器哨棒朴刀之类,实在没有什么高深武学流传,练了也无益处。
这种情况直到神宗朝时才有所改变,因为神宗致力灭除西夏,宣武扬威,在民间尤其西面各路,对兵器管束渐渐放宽下来,但这时已是百来年岁月过去。
江湖之上恩怨情仇,打打杀杀,门派之间也好,帮会彼此也罢,总有后人不继,或者被灭亡的,许多武学秘籍便告失传。
而就算有人活着,所练所记下的也都兵刃武谱为少,拳脚掌指为多。
所以此刻江湖之上的剑客,虽然也知道人剑合一这个词称,但根本不明白怎么练习。
秘籍丢的丢,不见的不见,即便找到几本,也没人剑合一的叙述。
赵倜想到这里皱了皱眉,随后摇了摇头,心中琢磨,即便大宋禁兵导致剑谱失传,剑客稀少,但只怕这人剑合一的剑术,还并非一定在这一朝才没有的。
只怕还要更早,因为大宋建朝百来年没有名剑客不说,五代之时其实已经没有了。
而再往前追溯,便要到唐末,那时曾出过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剑客,便是号称天补平均大将军的王仙芝,至于同时期的冲天大将军黄巢,则传说是用一把奇门兵器镔铁宝伞。
王仙芝以前就要追到唐中期李太白的时代,这么判断,只怕人剑合一的武学,可能在唐末五代就失传了。
赵倜微微沉吟,至于战国末年,先秦之时,乃是个大争之世,天下侠客广行,刺客列出,用剑者不知凡几。
这本剑经从文字判断,大抵应该是那时的剑客留下。
他接着看去,看完总纲关于剑的部分,又看关于气,大抵是如何炼内力为剑气的阐述,这也是如今各种剑谱之上都没有提到的。
而卓不凡长剑芒尾吞吐出去的半尺青光,就是所谓的剑气。
这和赵倜一直以来认为的剑气并不相同,此刻所谓的剑气,乃是内力灌注剑身,以特殊法门从剑身上崩射出去,或者从剑尖逼出的真气,是为剑气。
这种剑气和指劲、掌风一样,不会长时间留在外面,或者转圜收回体内,或者直接就消耗掉了。
但这剑经总纲之中,却说那逼出剑身之外,能凝集不散的才为剑气,让他心中颇为疑惑。
而且,还需要将原本的内力转化成为这种剑气,方可使用。
赵倜沉思,若是将内力都转化为这种剑气,那么与人交手之时,显然旁的功法不好使用,因为不可能瞬间又把这剑气变回内力,那么便只能依剑取胜,这显然是极道于剑的一种法门。
但若是剑失手掉了呢?被对手打飞了呢?再没了拳脚内力,岂不是全无招架还手之功了?
他心中纳闷继续看去,在总纲最后看到,原是能练至人剑合一,就可放心将全身内力都化为剑气,到时哪怕手中无剑,但飞花摘叶,皆为剑锋,甚至人剑合一之下,自己便也是一口剑了,指臂身腿,无不可为剑,无不可逼出剑气伤人,已然勿须使用拳脚功夫了。
而练不到此境界,还是不要转化全身剑气,按照自己所需多少转成便是,以剑气覆盖剑身为准,未必一定要吐出芒尾。
这剑法……赵倜神色奇异,这完全就是与当今流传剑法不同的东西啊。
难道先秦的剑客都是这么练剑的吗?
还有上面那种转化内力为剑气的法门,也与正常的内力之间相互转换不同,这算是先秦炼气士的内功心法吗?
他迅速往剑经后面翻去,没用多久就看完了整本书册,里面所绘一切都记在了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