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的所有零件几乎全是手工件,这意味着螺钉、螺栓的尺寸必然混乱,这将直接导致机械维修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螺纹标准,统一螺纹角度、螺距、牙型,让所有机床按照相同的标准加工螺纹零件,实现机械零件的互换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听到这里,瓦尔祭司们不自觉地开始点头,他们本就擅长锻造,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远比普通工匠更快。当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们已深刻认识到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达克乌斯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随后加重语气道。
“螺纹标准,实际上就是标准化核心要素的完美体现,它具备了统一规则、适用范围和动态更新三大关键特征。统一规则能够确保所有零部件按照相同的标准制造,避免出现兼容性问题;适用范围意味着标准化必须覆盖所有关键领域,而不仅仅是某几个环节;而动态更新,则是为了让标准能够不断优化,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工业需求。”
他停顿片刻,扫了一眼在场的人,随后缓缓说道。
“当标准建立后,我们才能进行真正的流水线化生产,缩短周期,降低成本,为大规模制造模式奠定基础。”
他举起一只手,指尖在空中比划了一下,轻轻点了点桌面。
“就拿蒸汽机举例,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图纸。然后,我们要让图纸上的每一个零件都标准化,将气缸、活塞、连杆等关键部件的尺寸统一,并规定明确的公差范围,比如将气缸的内径公差严格控制在一定数值内。”
“但仅仅有图纸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精密镗床。只有高精度的镗床,才能批量生产符合标准的气缸,确保活塞与气缸之间的密封性。”
他的手掌缓缓向下压了压,语气低沉而有力。
“当我们完成这一过程后,我们就能把蒸汽机的制造流程进一步细分,把整个生产过程拆解成铸造、镗孔、装配等一系列标准化工序,这样一来,工人们就能按固定流程操作镗床、铣床,进行流水线化生产。”
他看向瓦尔祭司们,目光深邃。
“而当这一切都完成后,我们便再也不需要依赖那些手工锻造的技艺,工业生产将彻底取代手工制造,从定制模式,正式迈向真正的工程模式!”
卡拉希尔一直在认真记录,他的表情很专注,他的笔尖快速滑动,几乎没停过。
“届时,蒸汽机的单台生产周期将从数月缩短至几周,而零件的互换性,也将使维修成本大幅降低。”他一边说着,一边摆弄着餐具,他将餐具当成了蒸汽机的零部件,“这标志着,我们正式从『工匠模式』向『工程模式』过渡,我们将不再依赖个别大师的经验和精湛的魔法,而是依赖精准的标准化流程,真正实现流水线生产的伟大变革!”
这番话说完,整个餐桌便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
明目的瓦尔祭司们眼中的神采愈发明亮,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达克乌斯描绘的工业蓝图中,仿佛已经能看到那一个未来,一个充满蒸汽与钢铁、精准与高效的未来。
整套天轴系统有核心部件,1根分段连接的天轴、根据工厂布局进行适配的支架、每台机器对应的皮带轮、根据长度距离调整的传动带。辅助部件就是轴承、紧固件和平衡块等。核心部件和辅助部件加起来大约有50-100个零件。
所以,瓦尔祭司们才报出了那么时间的工时。
蒸汽机嘛……工时更长,零件和流程更多。
他没拿天轴系统举例是因为天轴系统更偏向DIY化,当然,也有别的例子可以举。
工业时代早期,枪支零件依赖手工修配,无法批量维修。工作母机革新和标准化建立后,零件的尺寸误差近乎消失,只有肉眼可不见的公差,这实现了枪支零件互换,战场维修效率大幅提升,推动可互换零件制造理念普及。
铁轨更是如此,最早的时候轨距混乱,列车无法跨线运行。直到标准化轨道轧制机床出现,也就是轧辊机。统一生产斯蒂芬森轨距,也就是1435毫米宽钢轨,促进跨国铁路网互联互通,宽钢轨的应用就是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的典范。
在达克乌斯看来,那些水力锻锤之类的所谓穿越者宝具不过是雕虫小技,真正的大道,是标准化。当然,条件摆在这呢,他有女术士和瓦尔祭司体系作为支撑,或许再来一个,会比他做的更好?
在他前世的世界,标准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无数次试错和改进,一步步完善出来的。而如今,在他的推动下,纳迦罗斯的工业体系直接弯道超车,在工作母机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标准化的框架却已经率先搭建起来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的工业生产不会经历那些冗长而低效的手工锻造时代,而是直接进入精密制造阶段;意味着他们不会浪费数百年去摸索,而是一步到位,让整个工业体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高效、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革新,而是一场彻底的思维模式转变。
米库姆听着达克乌斯的讲述,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他的思绪在高速运转,试图将这些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片刻后,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道。
小主,
“所以……还是需要我们先手工制造零件,将零件组装成机床?然后再建立标准化,让机床生产出标准化的零件,最终再用这些标准化零件去组装出标准化的机床?!”
最初,他的语气里还带着些许不确定,但随着话语的不断成形,他的声音逐渐变得坚定,仿佛脑海中那层模糊的迷雾被彻底拨开。
“是的,就是这样!从工匠模式彻底转向工程模式,而我们,也将从工匠,转变成您口中的……”
他顿了顿,仿佛在咀嚼这个新概念,随即眼神一亮,语气铿锵有力地说道。
“工程师!”
“不对,是,高级工程师!”达克乌斯笑着伸手指向米库姆,声音中带着难得的欣慰与欣赏。
这一次,整个餐厅都弥漫着一种快活的氛围。
瓦尔祭司们相互交换着眼神,彼此间的兴奋和震撼无需言语,他们已经隐隐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伟大时代的起点。他们的名字,将被铭刻在未来工业体系的基石之中。
达克乌斯笑着瞥了马雷基斯一眼,想看看这位纳迦罗斯之王对此有何感想。然而,马雷基斯始终保持着冷峻的姿态,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情绪,显然对这些学术讨论并不感兴趣。
见状,达克乌斯转头,将目光落在贝尔-艾霍尔身上,嘴角微微勾起,他用随意却不容拒绝的语气问道,“说说你对标准化的理解?”
贝尔-艾霍尔微微皱眉,表情略显纠结,他仍在消化这些新颖而庞大的概念。他沉默片刻,思索着如何作答,最终缓缓开口道。
“如果每一把剑的长度、重量、宽度都严格一致,每一块铠甲都按照相同的模板制造,那么士兵们的装备就能更快地更换,损坏后也能迅速替换,而不用重新定制?”
他的语气里带着些许犹豫,并试图尽力隐藏在话语间的恐惧。
是的,他的逻辑是正确的,他的理解是清晰的,可他的潜意识里已经开始害怕了。
因为这不只是工业的革新,更是战争模式的革新。
即便达克乌斯从未在这次谈话中直接提及军事应用,但作为一名阿苏尔的贵族,他还是可避免地想到了标准化在战争中的可怕影响。
如果武器、铠甲、舰船、攻城器械都能被批量制造,那么战争将不再是一场比拼工匠技艺的持久战,而是一场由工业体系驱动的、源源不断的战争机器的碰撞。
而杜鲁奇已经走在了这条道路上,而阿苏尔……
贝尔-艾霍尔的喉咙微微发紧,嘴角不易察觉地抖了一下。
“不仅如此,标准化带来的好处远不止军队。”达克乌斯笑了笑,语气依旧轻松,仿佛没有注意到贝尔-艾霍尔的紧张,“它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桥梁、船只、机械,甚至是……我们正在吃的这顿饭。”
说着,他用叉子挑起一块干硬的面包,盯着面包看了几秒,随后无奈地皱了皱眉,最终还是把面包放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