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台帖》书法苍劲雄浑,气势飘逸得仿若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笔力劲健,收笔处一放开锋,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其用笔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是《李白墓碑》中所称的“思高笔逸”的真实写照,仿若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李白书法的独特魅力。
《重阳奇妙游》中,李白书写的《上阳台帖》,其字宽博开张,稚拙而又放逸,仿若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其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仿若一群活泼可爱的精灵,在纸上嬉戏玩耍。纵观全帖二十五字,字的长短大小悬殊,“山、水、千、非、有、壮、十八日、上、书、太白”都十分短促,而“高、万、老、笔、清、台”则一字顶俩、顶仨。这是极难安排的,作者仿若一位神奇的魔法师,靠结构的奇特来显示生的力量,如“十八日上”四字,有平整欹侧,有仰盼跌宕,笔短而意长,仿若一首简短而韵味无穷的小诗。而字长者,作者并不将其压缩,而是任其舒展,特别豁达的是“老”字与“台”字,两个撇如逞雄使气的武士一般地挥下,成了此篇最为雄肆的笔触,仿若两道凌厉的剑气;“何穷”二字则亦收亦放,波澜层叠、浑然一体,仿若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上阳台帖》跌宕起伏,错落有致,仿若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突兀而至;又如同一座山石崩绝的险峻山峰,凌空而来,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所书,实则格律森严,神形逸荡,仿若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看似随性,实则功力深厚。“其内容朗朗上口:“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一派苍茫大气,仿若广袤的宇宙,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仿若天作之合,完美无瑕。
李白留有诗歌九百多首,仿若一座璀璨的诗歌宝库,而其书法则是其诗歌流传的重要载体,亦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是诗歌重要的流传途径。由其亲笔抄写,且现存下来的《上阳台帖》更是弥足珍贵,仿若一颗稀世珍宝,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抚摩观之,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也,仿若一个人的两面,相互映衬。所以《上阳台帖》对于李白及其诗的艺术特质和渊源的把握意义重大,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仿若皇冠上的明珠,备受珍视。
司马承祯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重视,玄宗仿若一位虔诚的求道者,多次邀其至长安探讨道法、询问益寿延年之法,并让他长期居住宫中,仿若将其奉为上宾。开元十年(公元 722 年),唐玄宗李隆基东巡洛阳时,点名要他陪同,仿若离不开他的陪伴,他的地位可见一斑。
司马承祯还仿若一位文化巨匠,对当时的文化、建筑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唐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 年),唐玄宗李隆基采纳他的建议于五岳分别建立庙宇,那些庙宇仿若五颗闪耀的星辰,分布在华夏大地,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此外,他与李白有着忘年之交,他夸赞李白有仙风道骨,这一评价对李白而言仿若一道照亮前路的曙光,意义非凡,他们之间的交往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诸多佳话,如李白为他创作了《大鹏遇稀有鸟赋》,也称为《大鹏赋》,这篇赋文通过描绘大鹏的雄姿和神韵,仿若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李白对自由和壮志的追求,那追求仿若燃烧的火焰,永不熄灭。以下是《大鹏赋·并序》的原文: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着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曦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仿佛其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昼,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司马承祯出生于显赫的司马氏家族,这家族仿若一棵枝繁叶茂、根系深厚的参天巨树,其远祖司马馗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弟弟,自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其家族世代官宦显贵,荣耀的光环仿若璀璨星辰,代代相传。生长于大唐盛世的司马承祯,本若一只脚踏入金碧辉煌宫殿的凤凰,若想走仕途,谋个一官半职易如反掌,然而他却似一只挣脱金笼束缚的飞鸟,对名利毫无眷恋,反而对修道产生了浓厚兴趣,毅然决然地转身,踏上那清幽的修道之路,去追寻灵魂深处的宁静与超脱。
他深感世俗纷扰如汹涌的波涛,会将人淹没,于是决心远离官场,仿若一位坚毅的隐士,遁入深山潜心修道。司马承祯二十一岁时,赴嵩山师从潘师正学道,那虔诚的模样仿若一位虔诚的朝圣者,一步一步向着心中的圣地前行。而后又遍访名山,恰似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最终选定远离风尘的天台山为修道之所,那里的青山绿水仿若世外桃源,是他心灵的归宿。他在《洗心》一诗中写道:“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不味稻粱谋,始觉精神清。”“若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傲然脱冠绶,改换人间情。”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司马承祯仿若一位高洁的君子,不走名利之道,不作稻粱之谋,不贪英雄之名,而是坚定地走在一条与常人迥异的修道之路上,那背影孤独却又充满力量。
司马承祯在天台山潜心修炼,逐渐成为道教界一颗闪耀的明星,仿若夜空中最亮的北极星,指引着众多信徒的方向。他在天台山修炼的主要是道教最注重的“养生延命之术”,在实修实炼的过程中,他仿若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注重理论思考与总结。他写成了《坐忘论》一书,第一句话就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他仿若一位智慧的导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维护生命最重要的是修道,修道的关键是修心,修心的方法是坐忘。接着,他提出了具体的“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的修道七阶次说,这仿若一把通往道家仙境的钥匙,为后人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郑先生在《司马承祯生平研究》一书中指出:“《坐忘论》以心为旨,将儒家的正心诚意、佛家的止观学说融入道家的修仙理论,推动了道教由外向内寻求修仙之道的进程,成为宋代兴起的道教金丹派南宗‘三教归一’教义的奠基石”,其影响力仿若一场春雨,滋润着道教发展的土壤。
在写《坐忘论》之前,司马承祯还写过《天隐子》一书,提出“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道,以养气为根”等观点,这些观点仿若闪耀的明珠,为后人照亮了修行的路径。此外,司马承祯还写了《服气精义论》《修真养气诀》《上清天地宫府图经》等四十余部着作,仿若一座宏伟的知识宝库,珍藏着无尽的智慧财富。他还将自己的着作和他所搜集到的历代天台山高道的着作整理归类之后汇集起来,总计达三百多卷,仿若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呵护着这些文化的种子。他请人将这些着作逐一誊抄,珍藏于天台山桐柏宫,成为后世《桐柏道藏》的雏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仿若一位伟大的文化传承者,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民族的精神家园。
史书记载他到了晚年仍然“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这仿若一个神奇的传说,一个人到了晚年仍然保持童颜,动作灵活,几乎和三十左右的人差不多,这即便是在当代,也是非常难得的,仿若一颗永不衰老的神话之树。他活到 89 岁,在唐代,那是相当高寿了,仿若一棵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挺立的古松。
就修道来说,司马承祯既是实践者,仿若一位坚毅的攀登者,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也是思考者,仿若一位深邃的智者,对修行的道理深入钻研;同时也是传播者,仿若一位无私的传教士,把他修道的体悟和心得写出来,与他人分享,让他人受益。高道之所以成为高道,不仅在于其实践修为之高,仿若一座巍峨的高山,让人敬仰;还在于心得体悟之高,仿若深邃的海洋,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更在于能在两者基础上乐与众人分享、愿意他人受益的境界之高,仿若一位慈悲的菩萨,普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