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寺库案房内。
桌上摆放了十几张口供,庄于淳将与冯衍认识的人分到一边,又将当晚与冯衍同行的人挑了出来,最后递上了冯衍的家状。
“当晚与冯衍同一桌有四人,其中一人与他是同乡。”
宋灵淑没有急着看口供,而是拿起了冯衍的家状,在看到冯衍出生地时,她顿时惊诧,“冯衍竟然是蒲州人?”
“出生蒲州,在洛阳参与乡试,与这几人也是同窗。”庄于淳示意桌上几分挑出来的几张口供。
这几人中,二甲第十五名—罗良庆与冯衍同出至蒲州,同在洛阳读书,一路至京城参与科举,考中进士。
还有二甲第十一名—徐铉字,二甲第十九名—徐子苓,三甲第二名—郭赞,五人皆是洛阳丽正书院出来的学生。
庄于淳一拍脑门,又从旁边抽出一张口供,“黄文旭也出自蒲州,他与冯衍几人关系并不好,当晚没与他们在一处,与另外两人提前离开了水阁。”
宋灵淑快速看了一遍,大概拼凑出了当晚的情形。
冯衍性情刚正,在水阁与人论起时事意见不同,双方互骂吵得脸红脖子粗,徐子苓四人皆站在冯衍身后支持,一群人并未闹到动手的地步。
诗宴结束后,冯衍走在后面,独自坐马车回去,水阁掌事亲眼看着冯衍上了马车,除了车夫再无同行之人。
车夫口供,他将冯衍送回住处后才离开,期间并未看见其他人来找冯衍。
冯衍居住的宅院,距离水阁相隔三座坊,却在次日死在了水阁下的河道中。由此可见冯衍回来后又出了家门,就不知他去见了何人。
庄于淳取出一个腰间挂穗放在桌面,说道:“这个是冯衍落在马车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