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戍卒作乱,庞勋扫荡江淮(1)祸起于无法返乡之痛

大唐气象 贪狼木 2493 字 5天前

第二百六十五章 戍卒作乱,庞勋扫荡江淮(1)祸起于无法返乡之痛

懿宗即位之后只知享乐,大唐国力在他治下迅速衰退,社会秩序更加混乱,贪官污吏横行无忌。

特别是在安南这样的边远蛮荒之地,当地官府对百姓的压榨极其残虐。

从宣宗在位时的大中末年开始,安南当地民众便开始不断反抗唐朝暴政,对外联络南诏攻打安南。

咸通四年(863年),在当地蛮族协助下,南诏一举攻陷交趾(今越南河内境),屠杀了十五万大唐军民,占据了整个安南,并以此为据点向岭南腹心地带推进。

作为靠着兵戈起家的大唐王朝,此时虽已是百死之虫,但也不惧这小小南诏。

于是,朝廷一边下令调兵遣将,向南诏发起反攻;一边从内地征调兵力,戍守岭南境内各个防御要点,阻断南诏入侵之路。

位于徐州(今江苏徐州)、泗州(今安徽宿州)一带的武宁军,也有八百士卒奉命前往桂州,执行戍守任务,依制三年一轮换。

武宁军前身为徐泗节度使,组建于德宗贞元年间,中唐名臣、着名诗人张建封为首任节度使。

顺宗时改为武宁军,由张建封之子张愔出任首任节度使,辖徐、泗、濠、宿四州。

徐州在当时是运河与淮河的交汇点,从江淮一带筹措来的赋税全要经由此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这里设置节度镇守,本意是防范邻近的淄青、淮西二镇。因此在建节之后,武宁军历任节度使均为朝廷所派,一直比较稳定。

到了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徐州将领王智兴以武力驱逐了时任节度使、前宰相崔群,逼迫朝廷授予他节度使一职,自此开始摆脱朝廷控制,处于半割据状态。

王智兴占据帅位长达十年之久,他生性悍勇好战,任上招募了两千私兵,将其组编为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还时常用三百人做亲随护卫,让他们手执利刃,随时待命于帅府两侧的走廊内。

王智兴一死,这些骄兵悍将失去控制,遂成为祸乱之源。先后三次爆发武力驱逐节度使事件,处于多事之秋的朝廷无力制止,只得采取姑息态度。

一直到了咸通三年(862年),懿宗派扑灭浙东裘甫起义的名将王式出镇徐州,动用武宁、义成两军,包围并杀死了数千银刀军,撤销了武宁军建制,改为徐泗观察使。仅在徐州保留了三千军队,其他均转隶邻近各镇。

王式随后调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朝廷考虑到徐州将士骄横散漫,专门委派以驭下严苛着称的太仆卿崔彦曾出任徐泗观察使,指望他能镇住这帮悍卒。

崔彦曾家世显赫,其父是岭南节度使崔能,叔父崔慎由、祖父崔从,均为前朝宰相。这样一位权贵子弟,对苦哈哈的士卒当然不会有什么感情,只知板着脸装威严。

所谓物以类聚,施政苛暴的崔彦曾,身边也尽是些对下蛮横之徒。他让都押牙尹戡、教练使杜璋以及兵马使徐行俭执掌徐州军政。三人只知欺凌刁难将士,根本不懂笼络人心,惹得军中怨声四起。

咸通九年(868年)六月,第一批前往桂州的徐州士卒已在异乡戍守六年,早已过了轮换期限。带队将领屡次派人请求调整,尹戡却以军府开支紧张,一来一去花费太大为由,说服崔彦曾,让这些戍卒再坚守一年。

戍卒们与亲人阔别六年之久,原以为可以回家团聚,听到延长一年的消息,人人出奇愤怒!

他们当中的都虞侯许佶,以及小校赵可立、姚周、张行实,都曾在徐州一带做过强盗,受到朝廷招安方才加入军职,骨子里那种胆大叛逆的劲头仍没有消失。

眼见上司失信,戍期一拖再拖,心中怒火再也无法遏制,遂暗中密谋起兵。

时至七月,恰赶上桂管观察使李丛调往湖南任职,新任观察使还没有上任,桂州处在一个短暂的权力空档期。

许佶等人借机煽动戍卒,悍然起兵作乱,杀死了都将王仲甫,推举粮科判官(负责军内粮食供应的小官)庞勋为首领,劫掠了府库中的武器,向北返归徐州。一路之上,他们靠着抄掠抢劫为生,沿途州县竟无人可挡。

朝廷惊闻此事,急派宦官张敬思前往安抚,答应赦免他们擅离职守、杀害官员的罪行,并送他们返回。

戍卒们这才停止了武装抢掠,安安分分开启了回家之旅。

第二百六十五章 戍卒作乱,庞勋扫荡江淮(1)祸起于无法返乡之痛